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用批评的眼光看新闻 戴元光谈传播创新与国际化

文字:余菲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5-08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428下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戴元光教授到我校南校教学楼C208开展了题为“传播学研究创新与国际化”的讲座。我校新闻学院院长郭光华、党总支书记何洪亮等领导陪同出席了此次讲座。

 

  “中国传播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产业的发展。”

 

 作为我国最早的传播学研究者之一,现在已经是传播学研究顶尖级人物的教授对传媒行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前的中国传媒行业很火,创造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巨大,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同时,教授又指出,当今中国的传媒制度存在很多缺陷,传媒行业的改革缓慢。

 

 

 戴教授还从理论上为同学们分析了传播学的创新和走向,分析对比了中国与西方的传媒行业。他指出,目前西方的主流思想从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转变,要求媒体更加市场化、自由化,而中国的媒体存在许多限制,导致媒体在运作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他强调:“传媒不是一件商品,它承担着很多其他的社会责任。”

 

 戴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中国新闻传播改革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即传播问题、人流问题、传媒进一步市场化、集团化问题。在当今改革严峻的形势面前,教授鼓励大家:“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干,面对问题还是要改。”

 

  用批评的眼光看新闻事件

 

 在当今大家都很关心的大学教育问题上,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大学教育包括基本教育、知识教育、理想教育、批评教育。“其中,对于学新闻的学生来说,批评教育最为重要。”他说自己收集了十多家高校连续四周的校报、校刊都没有看到过一篇批评性报道,这跟西方的新闻信息大不一样。“媒体对社会、官员、政府形成巨大的压力,批评性报道不可少。” 他呼吁大家:“一定要用批评的眼光看待新闻事件。”

 

 

 戴教授明确表示,自己最推崇广州的新闻传媒,当今中国的传媒体系不是开放性的体系而是较封闭的体系,这样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目前最缺公共讨论的空间,幸好网络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意见交流的平台。“媒体对经济发展、政治和社会和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戴教授还强调,新闻从业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在大学就要注重提升自己,并且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书。“我建议在大学四年里,大家看80100本书,这样才能够充实自己。”

 

  听众踊跃提问,教授精彩解答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现场听众把握难得的机会,纷纷举手提问。“请您谈谈媒体在对社会解构、建构问题上的作用。” ,“请问过多的批评报道是否会引起受众的思想混乱。” ,“请您分析一下央视与凤凰卫视的优势与劣势。”等问题,教授一一耐心地进行了解答。

 

 下午5点,讲座圆满结束。

 

戴元光教授简介

 

 戴元光,195211月出生于江苏射阳。

 

  先后在兰州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美国夏威夷大学大众传播专业学习;美国EWC访问学人。1984年从事新闻教育,曾任兰州大学新闻系教研室主任,兰州大学西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学新闻系主任;现任上海大学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导,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主编)12部,主要有:《传播学原理与应用》,《现代宣传学概论》,《撞击下的浮躁与选择——当代中国西北人的文化价值观,《传播学通论》,《传播道德论》,《大众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传播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国传播思想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