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07三下乡】炮弹钟,敲醒大山的浩然梦

文字:中文学院思劳队 李宝莹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7-23 点击数: 分享至:


  通往冲坑的山路上,稻烟袅袅。而七十年前的这片土地,燃起的却是传承革命的烽火,保卫家园的狼烟。7月21日下午,中文学院思劳队来到云浮市思劳镇冲坑参观民国时期的遗迹——崇学堂、百尺楼和旅港名人陈翰池故居。

七十年前的“八荣八耻”

  站在庄严静谧的崇学堂前,我们仿佛看到了黄埔军校的影子。高挺洁白的牌楼上,刻着“崇学堂”、“奖学基金会”两行醒目的字,两旁青灰的矮墙分别铭刻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校训。李晚小学黄校长介绍:“这八字是蒋介石在20世纪20到30年代提出的,类似现在的八荣八耻。崇学堂门前四棵树与崇学堂同龄,记载着崇学堂七十年来的风风雨雨。”队员兴致勃勃地上前测量,最小的一棵也需要三人合抱。

  黄校长热情地向队员讲解崇学堂的峥嵘岁月。1946年旅港商人陈翰池发动当地乡亲捐资筹建崇学堂,以回馈家乡,推动文教兴国。其中一位参与捐资助学的是陈卓东,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少校参谋。因此崇学堂设计就具有典型的民国风格。崇学堂内一条长而笔直的通道直通翰池礼堂。礼堂门口顶部灯罩也暗藏玄机,绘有国民党青天白日的党徽。幸好人们对此认识不多,文化大革命时期才免遭毁坏。礼堂两旁竖立着以捐赠者命名的教室。

弹壳常响,警钟长鸣

  十九路军抗日战败后,参谋陈卓东拾取了日军的炮弹头壳,带回故乡云浮,悬于崇学堂内作为上课铃钟。“警钟长鸣,你们要记住积贫积弱的国耻。”鸡村小学严校长用铁锤再次敲响这枚锈迹斑斑的炮弹壳,围观的队员无不为洪亮的钟声所震撼。岁月可以风化历史的痕迹,却不可磨灭历史的回忆。随着崇学堂被列为云浮市二级保护文物,弹壳钟也被重点保护起来。

百尺楼台卫家园,状元顶带尚文教

  百尺楼与陈翰池故居毗邻,兴建于20世纪30年代。百尺楼是村民筹资兴建的哨所,内部结构虽被烧的面目全非,但外墙牌楼顶部雕刻的麒麟和状元顶带仍然清晰可见。图案体现了当地崇文重教的美好愿望。大山里的这份生生不息的执着深深地感动着每位队员。

  狼烟已逝,稻烟依旧。在山间淡淡的微风气息中,我们依稀又听到洪亮的钟声,接下了大山深处那个世代传承的卫国崇文的浩然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