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今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我一直对教师这个职业都充满崇敬,这次经贸“三华李”三下乡服务队终于有机会让我“have a try”。
异乡的夜是如此的宁静,孤月繁星,若隐若现的是银河,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声。备课室里义教组的老师们在积极的讨论第二天上课的内容,从上课形式到上课内容,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准备奖品,大家面面俱到。真是“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一个同学打趣道。“呵呵,那是,怎么说我们也得对得起今天学生送的这么多黄皮啊。”边说还顺手拿起一个黄皮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明天又要怎样才能上好?”躺在床上,又开始想这个问题,辗转反侧中渐渐进入无梦的睡眠中。每一天在这样的备课和上课中度过,虽然简单但是充实。上午是第一课堂,包括语文数学等常规课。他们像一只只可爱的鱼,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教室里没有风扇,每堂课老师都上得大汗淋漓,但是听见学生们开怀的大笑,看到他们满足的眼神,是对汗水最好的回报。

学生们认真听老师上课
山里的孩子,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新鲜感。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是我们安排在下午的第二课堂。活力四射的健美操、心灵手巧的手工绘画课、帅气的球技课…球场上是一个个三步上篮的身影、树荫下是气定神闲地打太极、教室前传来:One, two, three,恰恰one,恰恰two… 昔日应该是烈日炎炎中安静的校园顿时充满了活力与喧闹。

伸出脚,跳起来!
我们爱这些纯真地孩子,或许,他们没有城里孩子懂得的多,没有城里孩子打扮的漂亮,但是他们用纯真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很多学生家都很远,每天都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可是他们从来不曾迟到。中午赶不及回家吃饭,就在教室里面静静看书或者在树荫下和老师们聊天,他们轻轻地依偎在我们身边,那么信任,那么亲近。学生们手中没有多余的零花钱,但总是想尽办法让老师开心:摘来家里种的果子,杨桃、李子、百香果;把粉笔盒做成花瓶,插上漂亮的山花;折漂亮的纸鹤、蝴蝶……这点点滴滴的感动汇成一条河将我们淹没。
离别的日子总是来的这么快,开完告别晚会后,我们一起送学生回家,学生们到家了也不进去,说是要陪我们走到最远那一家。最后大家相拥而泣,相聚的日子快乐却又短暂。
义教的日子让我们学会了很多,给学生们知识的同时我们一样在长大。韶关翁源,我们不会忘记你,三下乡的这段日子我更是会终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