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在文堂小学办义教活动教的只是一些小学生,最多也只是十三四岁,但那天晚上,我们的一位队员却和一位十七岁的正准备升初二的女生聊了很久。
她报读了我们的六年级班——为了陪正在读三年级的弟弟。
珍惜,哪怕初二
“你今年读几年级了?”
“读完初二。”
“多大了?”
“17岁”
“为什么那么迟才读书?”
“家里没那么多钱,爸爸让弟弟先读。”
“那你有没有因为这样怨恨爸爸?”
“没有,这里都是这样的。”
重担VS关心
“你晚上在家一般做些什么?”
“做家务,帮他们洗衣服。”
“他们是谁?”
“家里人,有时候是学校的老师,校长。”
独立背后的孤独
“你多长时间出一次镇上?”
“一个月。”
“都是你自己一个人吗?”
“是啊,从六岁开始就这样了。”
“你妈妈没空陪你去吗?”
“不是啊,自从我开始做家务,她就没事做,我习惯了。”
她认了我们队伍的两位队员做干哥哥、干姐姐。

外表成熟的她,眼光中透露着纯朴
她,一位平常的农村女孩子,同时也是很多农村女孩的缩影。农村里重男轻女的现象较严重,女孩子得到的关怀很少,因而就会有认干哥哥干姐姐的欲望。她们渴望得到关心,渴望得到重视。当今社会,虽然女性的地位已经有所提高,但在一些农村,女性仍属于弱势群体。即使她们学习成绩再好,得到的只是一些赞赏,而不是尊重。
我们生活在城市,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从来没有想过因为重男轻女的观念会让一个女孩子失去读书的权利。17岁,本是应该读高中的年龄。她,脚步却停留在初二。从她的语气中时时刻刻透露的羡慕的心情,让我们心酸。何时才能改变这种不公的状况?
今天,到处都宣扬要构建和谐社会。可是,和谐指的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有更重要的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请不要忘了,在社会的最底层,有那么一群无助的女孩,她们睁着渴望的眼睛,遥望天空,凝视着最亮的那颗星星,默默地编织着她们心中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