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bossa nova)记得两年前在《读书》上看到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随文附有一张照片,我至今日仍可清晰地描绘那有些模糊的影像:90年代初,春运时广州火车站的公共厕所,女厕所外的一条夸张的排队长龙。如果不看文章,单看照片,估计有人还会以为这是普通的春运高峰买票回家的人群。
但实际上文章很严肃地讨论了男女用厕的不公平现象。男女用厕的不平等,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十分新奇和陌生的。我在原来居住的城市,从来没有发觉公共厕所也会产生问题。但来到广州之后,走走看看,才明显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普遍存在。在公共场所,例如kfc,如果面临用厕高峰,女厕所门前排起长龙,而男厕所看起来用厕者寥寥无几的情景是很常见的。看起来,人口密度大的城市这样的问题更加容易突出。看看我们最近的广外,(必须注意广外的男女比例),在下课这种用厕高峰期,很多时候男生不得不穿梭于女生如厕排队大军之间。小小的过道有时还被占满,造成很大的不方便。
但4月2号《南方都市报》的一则报道,让我们看到了广州市环卫部门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据悉,广州公厕将实行“重男轻女”政策,改变男女蹲位不公的现状,新建公厕男女蹲位比例定为4:6。(详见4月2号《南方都市报》A15版广州新闻)
这一措施的真正施行无疑将解决女性如厕难的问题。除开流动公厕,通常公厕建设是男女公厕面积相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面积上的平等却成了表面上的平等,造成了男女用厕的实际不平等。
男女生理的不同,造成了男女上厕所所需时间是不同的。据调查显示,女性上厕所的时间一般为130秒,大约为男性的三倍。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男性的平均用厕空间也小于女性所需空间。要真正公平地照顾男和女的不同需要,就不是从面积上实现平等,而应该是执行“重女轻男”政策。
也许有些人简单地认为,男女公厕面积的相等,不正符合了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的原厕?其实不然。在人口不密集时,厕所的问题确实不会突出;但一旦遇上用厕高峰,女性用厕难的问题就呈现在每个人面前,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谁也避免不了。如果我们抱着简单的男女平等的理论来建设公厕,男女公厕都是同样的面积,那就是流于肤浅地运用理论,却没能考虑实际情况,忽略了男性和女性的生理上的不同。男女也许可以在社会角色上实现无差异,但却无法改变自身生来具有的生理结构。
从公厕的“重女轻男”,我们也可看出一个社会想要得到良性的发展,除了要多从人本出发,更应该在面临具体事情时,尽量考虑男女不同的生理角色。在公厕建设上,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恰恰是为了男女之间的真正平等。“重女轻男”,是从实际上满足了男女之间的公平。
广州环卫部分关于新建公厕的政策,蕴含了强烈的人文信息。不仅公厕,设想我们的公共建设都尽量地考虑到了“人”的因素,我们的人居环境将会出现多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