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了这样一份报道:在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同北京某青年队进行的一场友谊赛前,该青年队的全体队员向国家队队员鞠躬表敬意,但国家队的“大哥哥”们不仅没有回礼,还若无其事地照样喝水,进休息室。某媒体将这种现象与中国足协提倡的作风建设相违背,称之为“不和谐”。如果单以这件事来批评国家队队员的素质低或缺乏修养似乎有小题大作之嫌,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国家队队员的身份所带来的优越感似乎在潜意识上同时带给他们一种特权:在小辈面前,即使礼节上有所疏忽也无伤大雅。那么,身份,资历能否为一些人在礼节修养上的怠慢提供特权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现实生活上这种“特权”几乎随处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总是教小孩要懂礼貌,要有社会公德心,但不少家长自己却随地吐痰,践踏草地。对他们来说,家长的身份给予他们培养孩子道德修养的权利义务的同时也在潜意识中暗示着他们开始拥有能在这些方面忽略“修炼”的特权。这种特权心理往往来源于别人的肯定与尊敬,来源于对“自身”的忽略。例如,国家队队员,师长,领导等倍受小辈和下属的尊敬,那是因为能够拥有这些身份往往是对其能力和人格的在一定程度上的肯定。当这种肯定被夸大便往往会同时传递一种信息:资历深,身份高就同时代表着思想素质高,道德修养高。于是,一种特权——即使在礼节上有所怠慢,在修养上有所欠缺也会因资历和身份而得到忽略和宽容的特权,便在无形中产生了。 资历,身份能跟素质修养划等号?
试想一下这种潜意识上无形的特权所造成的影响吧:今天国家队“大哥哥”的怠慢难保不会成为明天当小辈们达到同样的地位时效仿的理由。如果家长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他在教孩子懂得礼仪廉耻的时候,还会有什么是说服力?如果一个领导做不到公正廉洁,那他还有什么资格指望下属秉公处事?从某种程度来说,师长,领导代表着某一领域的权威,是大多数人学习的表率。如果表率尚且如此,那一般的人便更容易在心理上无形中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即使只考虑到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周边人的影响,我们都不得不留心警惕这种特权的滋生和影响。
其实,在礼仪修养方面,没有人能享有特权,就像每个人都必须有社会公德心,都必须尊敬他人一样。身份,资历能给予的“特权”更应是对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能是对自己对别人负责的义务。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无愧于受人尊敬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