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言论】捐助不要拿贫困生自尊“开涮”

文字:d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3-07-24 点击数: 分享至:

     金榜题名原本为人生的一大快事,但是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其实意味着四年窘迫生活的开始。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各类高校中特困生、贫困生的比例,高达20%左右,即每5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需要救助。为了“不让一个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为了帮助这些贫困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方方面面都伸出了援助之手,

   耳闻目染的感人故事可谓不少。然而,也有一些捐赠让人觉得味道不对,其主要目的恐怕并不在于奉献爱心、助弱济贫,而在于借捐赠之名行炒作之实,朝自己脸上“贴金”。比如有些企业捐赠之前就使劲“吹风”以引起各方关注,捐赠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搞个隆重热烈的捐赠仪式,请领导讲话,请报纸、电台、电视台报道。数万元捐款便能狠狠地露把脸,比投资广告自然合算得多,也有效得多。

  诚然,各方捐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燃眉之急,然而,贫困生要想得到这些资助却并非易事,起码要在捐赠仪式上痛哭流涕地诉说家庭的不幸遭遇和窘困现状,还要声泪俱下表达对商家的感恩戴德之情。这些,就让人觉得如鲠在喉,很不舒服,很不是滋味。商家为了自己扬名,不惜把好端端的爱心活动变成一场施舍,把所捐钱财变成“嗟来之食”,把贫困学子变成乞怜者,这实在是一种刻薄、势利甚至残忍的做法。贫困生们年纪轻、脸皮薄、自尊心很强,家境贫寒是他们最大的隐私和痛处。对于他们来说,接受捐赠本来就是极其艰难的心灵考验,如果还不得不将自己的隐私和痛处一次次剥开来公之于众,则无异于心灵遭受一次次打击和摧残。在他们心里留下的,也许并不是感激和温暖,而是世态炎凉的沉重阴影。这些贫困生又将如何在老师、同学面前抬起头来,和其他同学一样有说有笑地度过四年大学时光?

  笔者近日在著名的榕树下网站看到了一位贫困生写的文章,题目是《我不是骗子》。文章说在一些大学校园里,贫困生犹如“奇珍异兽”,任人品头论足。比如“某某吃得可多了,一顿吃4个馒头1份菜”,“某某还去买了一件冬衣呢”,“贫困生全是冒牌货”,这些灼人的话,“如魔鬼的爪子,已经布满了整个校园”。文章作者说他不是骗子,而是地地道道的贫困生,并历数了自己的不幸和家庭的贫困以自证“清白”。读罢此文,笔者禁不住一阵心酸。贫困生的苦恼和尴尬,也许是非贫困生们无法体谅的,那些家境优裕的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许就能深深刺痛贫困生的心。那么作为捐赠者,当你在贫困生的感激声中享受着施恩的快感时,是否体谅和照顾到了贫困生的自尊?这位贫困生在文末写道:“同学,其实我们并不要求你们处处关心我们,只是希望你们能尊重我们、理解我们,不要随随便便就拿看骗子的眼光来伤害我们。”笔者感到这句话里,已经隐约流露着一丝怨意。

  贫困生迫切需要经济上的援助,但是他们更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尊重。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当你们伸出援助之手时,请不要拿捐赠当噱头,不要拿贫困生的自尊开涮。让这项爱心活动的味道更纯正一些,在解除贫困生经济上后顾之忧的同时,给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空间和生活环境,这样,捐资助学才会显示出其不凡的意义来。(胡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