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不懂英语的人是21世纪的文盲。不可否认,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在中国入世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
同时,面对全民英语热,固守母语、高唱“我的中国心”似乎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但众位是否想过,这股英语狂潮本身是否合理?如众多英语狂潮的弄潮儿一般花费过多的精力与金钱在英语学习上是否可取?笔者以为需从长计议。
首先,这股狂潮不利于人才的充分利用,有人曾戏言:“真是世事多变,现在连进环保局做清洁工都要四级英语证书。”这种说法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这种过高的英语门槛让人才吃尽闭门羹的事委实屡见不鲜。以某些学校教师晋升为例,许多专业造诣颇深的教师却因不善英语而久久得不到晋升的机会。这种“一科定乾坤”的做法显然不利于人才的优化配置。英语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人才来说,英语水平高,只能算得上是锦上添花,而不能以其英语水平较低作为限制其专业才能发挥的理由。因而,要想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为不同的人才设置不同的英语门槛才是明智之举。
其次,对英语水平设置高门槛也导致了盲目的英语热。原本学习英语是增强个人竞争力的手段,但发展到最后大多数人却变成为过门槛而过门槛,至于过关之后干什么却成了摆在其次的问题。这颇有点类似于医术高超的医师为没有手术刀动不了手术而发愁,医术平平甚至不会动手术的人却在费尽心机买手术刀。此种比喻也许不甚恰当,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背后所隐藏的专业水平下降的危险趋势则理应引起人们的反思。如果对这种现象麻木忽视,势必如为建空中楼阁而忽视根基的作用一样,英语也将因专业知识的匮乏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舍本逐末带来的结果难道是我们拼命啃英语时希望看到的吗?
其三,社会对英语证书的苛求导致了英语考试的商业化,有劳民伤财之嫌。考证所需支付的巨额资料和培训费用如果被用来支源贫困地区的教育无疑将会发挥更大的效用。从此角度分析,对英语证书的狂热追求也将不利于社会财富的有效配置。
古语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此大环境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所造成的。这主要源自于对英语工具作用的误读和夸大。英语作为让世界走进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交流工具的确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果缺乏了对中国自身资源的了解,让中国走向世界必将成为一句空谈,英语也就失去了其学习的必要性。况且,身为中国人尚且时常感叹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那么对待并非母语的英语我们也应该明白:英语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为学而学没有任何意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英语也便失去了其作为工具的依附对象。既是如此,我们是否应该为英语学习注入一针“镇定剂”,多一分理智,少一点盲,早日走出英语学习的误区,以便其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