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生命周期,起步,高潮,衰亡,但终究有一些东西始终保存下来了,因为它们的存在超越了自身,依靠事情本身的特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它们,存活在历史的精神领域中。
今天我采访了朱兆瑞,用3000美金环游世界的人。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认为你用3000美金环游世界这一举动在中国,尤其在中国学生中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您之前预料到这种情况吗?
朱兆瑞(以下简称朱):没有想到过,当时我只是做我想做的事情,但现在看到这件事情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我还是很高兴的,我希望我的举动能鼓舞更多的人走出去认识世界,通过这件事使更多的人能鼓起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现在我感觉自己为祖国做出了贡献。
记:你走访的国家大多数都在欧洲,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您今后会去像非洲的一些很贫困的地区吗?
朱:我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世界五百强的所在地,我的专业决定了我的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不能对我要求太多,我只能做我能做到的事情。我在上海演讲时,一个教授问我去过多少博物馆,我说就100多个吧,那个教授马上激动起来,说只去过这几个博物馆,怎么能叫做环游世界呢?其实每个人的路都有不同,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记:您认为怎么生活才是成功的生活?
朱:用头脑去生活,用智慧去生活。我还要向大家说的是一个观念就是3000美金并不能代表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运用经济的方式去做事。
记:有人对您的这种精打细算提出了质疑,说这样的人生活着累,太复杂,您怎么看呢?
朱:计算不是算计,计算是一种科学,经济的生活方式,而算计是一种去策划别人的这样一种处事之道.人不可以算计,但不能不计算.
记:您现在影响如此之大,成了明星,有很多媒体都采访你,但媒体存在着一阵风的现象,如果有一天,您不再“热”了,您会有失落感吗?您想过这种情况吗?
朱: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个明星,现在怎么样过,以后还怎么样过。其实我想传达的不仅仅是3000美金环游世界这件事情,而是一种勇气,敢于去做的勇气和一种用智慧和头脑去生活的一种方式。
记:您今后一段时期的生活怎么安排?
朱:找工作。同时我现在正在组织一个活动,和更多的人一起去环球旅游,工作之余还是会去旅游,期望更多的年轻人参加到这一活动中来.
环游世界的人不少,但环游世界的中国人很少;环游世界的人很多,但不随波逐流,有自己明确方向的人不多;环游世界的人中花费很少的人很多,但花费很少但旅途较舒适的人不多。
朱兆瑞的演讲结束后,我也采访了前来听演讲的一些同学。
交流学院的刘同学:我自己虽然没有环游世界的梦想,但那种勇气,勇于去实现自己梦想的勇气,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有了梦想,不要放弃。同时他说的收集信息、分辨信息、应用信息的体制,觉得很受用。
华南师范大学的李同学:上周我来广外时得知了演讲的事情,今天特地跑来听他的演讲,受益很大。他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有勇气,敢于面对挑战,很受鼓舞。
管理学院的周同学:激发自己以后要努力一点,把事情做好。
去海外留学的不止朱兆瑞一个,“海龟派”他也不是第一人,但他更看中的是能否带回一些国内人们所不知道的新鲜观念,这促使他决心将自己环游世界的经验与他人分享,他想对人们说的是:出去看看,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你不知道的事情,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
--------《北京青年报》
环球旅行不是环球苦行,关键的是要动脑筋寻求最佳性价比,利用有限的金钱和时间尽可能的去走访更多的国家,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北京日报》
我由衷的敬佩您,您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我敬佩您的吃苦精神、智慧和超前的理念。
----------(网友给朱兆瑞的信)
在朱先生签名售书的现场,前来买书的同学排满了整个前台。书籍是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朱兆瑞的这种“敢于走出第一步”的勇气,“用智慧和头脑来生活”的理念,“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坚持,“我是一个平凡人”的心态,将会沉淀在历史的书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