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感受人文关怀——访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於贤德教授

文字:王帅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4-03-19 点击数: 分享至:

                                                  

      3月16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於贤德教授。於贤德教授对我学校学生的人文教育非常重视,在采访刚开始时,他避开个人成就不谈,就学生的人文教育说了自己的看法。

 

     於贤德教授说,温家宝总理在刚开始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就引用了两位伟人的诗:一句是毛泽东主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是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体现了一位国家总理高度的人文修养,从中也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於贤德教授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的加剧,高新科技进入信息传播领域,人文精神受到了较强的冲击,社会的功利性越来越强,人的工具化作用越来越明显,现在的很多大学、大学生都注重技能性的培养,不愿研究深刻的东西,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塑造,缺乏对精神的追求,心灵得不到净化,格调得不到提高,生命没有滋润之泉。有些大学生把自己的父母当成奴隶,当成摇钱树,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如何去爱其他的人,人格如何得到健全。市场经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於贤德教授接着说道,“马加爵”事件实际上就是暴露了有些大学生缺乏情感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人文精神,情感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要通过教育,使同学们拥有一个美好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心灵家园,要关心人,爱人。同时,“以人为本”也是这次两会强调的施政理念,学校应该在两会精神的指导下,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学校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多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多开展学术活动;而作为学生自己,应该主动的追求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能满足于几本连环画,几本言情小说。社会是人的社会,不了解人文精神,不了解人,一个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并在社会中成功。

 

  於贤德教授曾在浙江大学、汕头大学任过职,有着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他非常看重大学四年的学习,他认为“四年决定四十年”,大学四年是人生的决定性阶段,一个人把握住了大学四年,他今后的四十年都将受益于此,人生将更可能成功,如果浪费了,以后遇到了挫折,花大精力想再来补上,虽然会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明显。作为广外的学生,要想做到“双高两强”,就必须下大力气学习,因为实际上是在学习 两个专业,否则一个都学不好。同时学国际经济,翻译等的学生,不能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外语上,只有学好了本国文化,才能更为深刻的理解国外文化,真正做到“双语双优”。大学四年是思想、心智、学识等综合因素成型的过程,必须要好好把握。

 

 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院长,於贤德教授想我们简单讲述了交流学院为了加强人文教育,将开展的一些活动。其中包括邀请名家来进行讲座。他认为,想从一个讲座中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是不太现实的,关键是通过讲座这样一种形式,让同学感受大家的风采、人格魅力,接触到高层次的人文熏陶。现在很多的同学不愿去听学术讲座,就是因为功利性的想法太重。当然,作为学校自身方面,应该加强引导,让同学们对学术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在采访於贤德教授的过程中,笔者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一种人文的关怀。

 

 

个人简历:

     1983年9月考入中山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美学硕士学位

       1986年7月获硕士学位,分配到浙江大学中文系工作

       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3年调入汕头大学文学院工作

       1996年晋升为教、硕士生导师

       2003年起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教学科研:

    於贤德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学、文艺学和美学的学术研究,尤其在城市形象、旅游文化、文艺心理学与电视审美文化上多有建树。在科研工作中,重视开拓新的领域,注重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研究,注重学术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服务。目前已出版学术著作5部,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