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视点)心理贫困不是贫困大学生的专利

文字:王帅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4-04-27 点击数: 分享至:

         

  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贫困大学生除了经济上的贫困外,更需要被关注的是“心理贫困”——自卑、内向、消极。但心理贫困只是部分贫困大学生的专利吗?

 

  我们假设所有的大学生都处在同一个经济水平下,生活艰苦,吃馒头,喝白开水,还会有这么多的人产生心理贫困问题吗?肯定会比现在少,因为大家都这样,没得对比,也就心安理得,心情舒坦了。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寻求自身存在的意义。很多人寻求存在意义的过程是通过对比来实现的,通过对比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甲说我家的房子有三层,你家只有两层,乙说可我家的儿子比你家的傻蛋强多了。甲和乙这时各有优势,心理大致平衡,可这时来了丙,他说,我家的房子四层,儿子还上了清华,这时甲和乙就觉得不痛快了,修房的修房,骂儿的骂儿。

 
  在大学里,人们比较的往往是经济地位和综合素质。依据这两者,无形中,大学生分为了若干个等级。各个等级内在界限明显,每个等级的人都通过比较,寻得心理上的安慰。当然,处于最上层的两者皆优的同学,生活自然比较舒心,处在中间的同学,认为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是处在最地层的有些贫困生就只能抱着自己哭。而且为了进一步获得安慰,等级高一些的往往会通过言语和眼神来表现他们瞧不起等级低的。这样,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境显现出来了。其实每个通过比较来寻求自身价值的同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贫困,没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完全靠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在这个小环境中,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他们进入另一个生活圈子,经济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如人时,很有可能成为“贫困大学生”。比来比去,每个人的人生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的是转变整个社会中的人对人生价值的看法。

 
  究竟何谓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大小究竟以什么来衡量。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关注的应是自身,挑战的应是自身,超越的应是自身。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说道如果我自己无法感到快乐,那么就没有人能使我感到快乐,我所有的快乐和悲伤都源于我的心。人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情感。

 
  想象一下,如果现在只有离死亡只有一个小时了,你最在乎的是什么,是自身,还是比较得来的暂时的快乐。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可是把每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看待,未尝不是摆脱心理贫困,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