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五年的成长,五年的历练,新闻网的记者们用自己的汗水打造了如今的辉煌。他们的足迹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他们的足迹穿越了1825个日日夜夜。军训的训练场上有他们的汗水,学校双代会的会场上有他们的记录,大运会的激烈角逐中有他们的长焦,四十周年的校庆典礼上有他们的身影,美国副国务卿的来访有他们的迅速报道。这一串串的足迹,记录了新闻网的历史,记录了一个媒体的精神。
军训风雨——橄榄绿的历练
无论你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还是已经毕业数年的校友,一定都难忘那抹有过欢笑、有过汗水、有过伤感的橄榄绿。

我们的镜头下,你们迎着朝阳操练
2003年是广外新生正式军训的第一年,新生军训女生无需剪短发,男生不许蓄长发。也许最令众多女生欣慰的是教官感言:广外女生不比男生差。
2004年,面对9月28日的阅兵式,新生和教官都不敢懈怠。最终,持枪方块凭出色的表现一举夺魁。

我们的镜头下,你们郑重宣誓
2005年,我校新生军训活动的序幕则由教官军事演练活动拉开。表演内容依次是:警棍棒表演、手语及旗语表演、班队列表演、南拳表演、排拳术表演和连队列动作表演。
2006级军训中出现了最年轻的新生,她就是西语学院06级意大利语的插班生李艳,年仅15岁。“军训很锻炼人的意志。”她如是说。该年还新增了女子防身术,这对于广外女生确实受用。
刚刚结束的2007年的军训新增加了技能训练项目——救护演练、消防演练及反恐防暴。

我们的镜头下,你们临“危”不惧
这些报道都离不开新闻网文字记者的仔细观察,摄影记者的精准捕捉。他们不惜辛苦劳累,积极去跟踪采访,就为了把最好的新闻呈现给师生们。
“军训每年都有,所以最大的困难是避免和之前的报道发生重复。”有过两年军训报道经验的李记者如是说。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故事,从人物入手可以写出精彩。但采访人物也需要技巧,李记者说他那时的“小伎俩”是“跟每个排中的一个学生混熟 ,然后让他们报料 ,这样自己工作就轻松很多了。”然而采访的困难也不少,因为采访对象很多都是不爱出风头的,如果一开始就说要采访,他们会拒绝。“所以只能在他们的休息时间和他们聊天,当说到有新闻点的东西先记在心里,回去如果觉得足够发稿了,就动笔,如果资料还不足,就继续收集。”
为了吸引读者,做出新颖的报道,记者们必须在形式和视觉上下工夫。为了报道新生们最本色的军训状态,记者一大清早便跑去新生们的宿舍和他们一起经历军训的“早生活”,发掘新闻点。“一大早去新生宿舍,难免会有点尴尬,尤其是男生宿舍。”一位报道军训第一天的黄记者如此是说。要想写出好的新闻报道,记者在采访之前必须认真做好策划,具体到每个细节。因为三周军训是持久战,所以要提高效率才能将时间的浪费降到最低。“很多时候还是要跟一上午或是一整天,这对记者的精力也是考验。”可是她觉得相比以前做校运会和那些大型会议的采访,那点辛苦不算什么。
军训系列报道结束后,接踵而来的军训总汇演和军训文艺晚会,记者们都积极报道,把精彩的一幕幕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因为他们始终坚持——把最好的带给观众。
双代会――与学校同呼吸
一个大型专题新闻的采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快门和笔录,到最后的图文并茂,其中蕴涵着记者和编辑的许多心血。2007年,我校最隆重、最受关注的报道当数我校第二届“双代会”。这是全校师生的大事,同时也是广外新闻网的大事。

我们的镜头下,广外双代会隆重召开
每一位记者都全力以赴,把大会进程、分组讨论、报告解读、理论评论以及舆论反响等每一项报道任务都按要求及时并准确地完成。从“双代会”的筹备开端到最后的圆满结束,数十名新闻网的记者尽心尽责,聆听各代表的声音,用他们的笔将双代会与广大师生的目光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的身影遍布各个会议现场,他们握笔、倾听、“刷刷”地做着笔录。“双代会”是我校规模非常大的一次民主会议,代表多、内容广、时间长,但记者们不辞辛苦,他们贡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为的是那一份沉甸甸的热情与责任。

我们的镜头下,代表们慷慨陈词
在注重报道质量和效果的基础上,他们加强协作,多视角挖掘新闻价值,突出特色和时效,从报道“双代会”开幕闭幕到聆听各位代表的声音,再到细心收集“双代会”现场经典小语录。通过记者们的新闻,师生们看到了“双代会”聚焦我校发展的精神。
“新闻是一门用事实说话的艺术,也是一门大家共享的艺术!”其中一位记者说:“当我在会议现场听到代表们为我们学校的发展积极谏言献策时,我就有一股激情,要把这些好消息记录下来,放到网上和众多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据统计,双代会召开当天,新闻网的记者全力以赴,在保证时效和质量的前提下,交出21篇有关双代会的报道,反映了我校各方面工作的新成就、新进展和新气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大运会--关注广外,聚焦全国
2007年,以“团结、奋斗、文明、育人”为主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在广州市大学城划上圆满的句号。对于某些人,此次的大运会非同一般,意义重大。因为在那里,他们和运动员一样——激昂地挥洒青春。他们,就是报道大运会赛事情况的记者们。
本届大运会是历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所设项目最多、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这也意味着记者们报道的难度相当大。在大运会期间,记者们放弃了自己的假期,不怕辛苦劳累,向大家提供最新的赛事报道。摄影们更是拍摄了不少精彩绝伦的图片,让不在场的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虽然没有了假期,虽然连日的奔波让他们疲惫,但是凭着一份执著、一份热忱、一份责任,他们无怨无悔。

我们的镜头下,你们魅力四射
“大运会,是一段辛苦并快乐的回忆。每天早上七点左右起床,八点半前准时赶至新闻中心,开始一天的报道。”一位写足球赛事报道的张记者如是说。由于是假期,人手严重紧缺,这对于繁重的任务无疑是雪上加霜。“足球报道组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实际参与足球报道的记者(文字)仅有三人,因此,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报道的前线上;足球赛事少也是我们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所以,足球报道组的记者们也需要更加积极地发掘赛场外的新闻,如场地准备、人物专访等。”因此,那段时间张记者常常与新闻社的同伴们在比赛现场爆晒观看比赛,在新闻中心一起赶稿,在休息区泡茶闲聊,在电脑面前一起吃盒饭。他说,回想起这段经历总让他心存感激。“当邻校广中医的记者同学得知我们新闻中心只有不到三十人,而能高效率地完成报道任务时,不禁佩服起广外新闻社,而那一刻,作为新闻社的一员,我感到十分自豪!”他微笑着说。
另一位负责女排赛事的记者说,她们组的记者大多数是女生,而且以前也没有写过体育报道,对排球规则知之甚少,要她们写体育报道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我自己上网下载了经典排球比赛的视频并发给每个组员,要求大家反复阅读,还请了体育部的老师来给我们讲解,更重要地是我们人手一份关于排球比赛许多信息的资料,经过一个多礼拜的强化训练,很多不懂排球的人写起报道来都像模像样了。”他们那时一天要报道7场比赛,确实不是一般的辛苦。但她却说“大运会的报道虽然辛苦,但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永远难忘和大家一同奋斗的日子。”
四十周年校庆专题---记录学校的足迹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校道上、会议室、食堂、联谊会现场等校庆活动的各个角落来回穿梭,他们用手中的笔、采访本、相机、DV,以文字、声音、图象的形式记录了我校40周年校庆现场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他们,还是广外新闻社兢兢业业的记者们。

我们的镜头下,40周年校庆——南校区校名石揭幕
春秋几度,岁月匆匆。2005年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校40周年暨合校10周年,这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那次校庆校友与嘉宾众多,校庆活动场面宏大,内容丰富。除盛大庆典活动外,还举办了校友总会成立大会、文艺演出、大学校长圆桌会议等。对此,新闻社的记者们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全力以赴从不同的角度对校庆期间的事情进行报道,以他们独特的视角感受校庆,以他们热情的笔端写下校友们对母校的深情。

我们的镜头下,40周年校庆——中外大学校长圆桌会议顺利召开
为了配合好校庆的宣传工作,记者们在校庆期间每天采写大量新闻稿件,力求“高质、高效”,并及时发布在学校校庆专题网站上,向社会各界全面展示我校的辉煌业绩。由于任务繁重,有些记者一天要写好几篇新闻稿,有的是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坐在电脑旁写稿子,有的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落笔成文。“那段时间每天都跑遍学校的各个角落,十分消耗体力。在校庆期间,记者完成稿件并上传至网站给编辑审核,这些工作都必须当天完成。虽然很辛苦,但同时感到能作为一名校园记者在校庆的各项活动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在表达对母校爱的同时又使自己得到锻炼,这是一件光荣的任务、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亲历校庆现场的记者罗丹师姐如是说。她现已毕业,谈及校庆专题,她表示,很多很好的新闻点都是在大家的协同合作下才发掘出来的。“其实每一次采访都是比较深刻的,因为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我回味。在校庆期间我做了许多人物专访,学习到许多前辈那种认真做事的态度,不管对学术还是教务。”总结自己的校庆报道体验时,罗丹感慨地说。

我们用镜头留下校庆温馨一刻
采访美国副国务卿----涉外大学的涉外纪事
一次成功的新闻采访将会是记者永生难忘的一段美丽回忆。现为广外北校区新闻社社长的何文是一名大四的学生,同时也是我校新闻界的一名资深记者。她经历过许多盛大的场面,报道过许多重要的新闻,采访过许多风云人物,感受过许多重大事件,谈及校园记者这一职业,她说:“虽然是辛苦的,但也是幸福的。”

我们的镜头下,休斯与徐真华亲切会谈
谈及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任务——采访来访我校的美国副国务卿休斯,她说:“虽然采访过程是困难的,但因为亲自经历过,所以是幸运的。”2006年,美国副国务卿休斯来访我校,这是我校一次重大的涉外纪事,同时也是新闻社的一篇高格调的新闻报道。何文坦言,休斯来访,学校很重视,接到这个任务,自己也有点紧张。因为自己当记者以来还没采写过如此高格调的外宾来访活动,同时自己也不是英文专业的学生,她担心在采访过程中出现语言沟通问题。所以,为了能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何文事先做足了功课,事先了解休斯的背景及其此次中国之行的情况。“这对我理解休斯发表主题演讲的内容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何文回忆起她见到休斯的情景:“当休斯从车上下来时,她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现场的每个人都被感染了。那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她是美国派来的“亲善大使。所以自己的紧张感也慢慢消失了。”交流中,何文淡定从容,事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因为存在语言沟通理解上的困难,让这篇新闻多了一份挑战性,但我并不畏惧,因为事先做足了准备,同时请商英专业的同事客串“翻译”,困难就这样解决了。”

我们的镜头下,她的演讲激情四射
新闻网正是有这样一群执著、认真、热情的记者,才有这一篇篇准确、迅速、真实的新闻。“当你看到新闻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这是对记者职业的生动写照。记者的职业光环也许很诱人,但只有亲身体会过,才明白做记者的艰辛。“我们都在执着地追逐梦想,”有位记者坚定地说:“我们一直坚持我们所要的,即使有过艰辛的路程。选择记者,即使意味着奔波与辛苦,但我毫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