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的奋斗与进取,新闻社的记者们用他们的创意,用他们的笔触,用他们的镜头造就了五闪亮大品牌,这些品牌深入新闻本质,记录岁月变迁,为新闻网贴上了思想性,新闻性,互动性的标识。
新闻调查——热点放大镜
2006年10月13日的一篇题为《铁链,该不该拆?》的新闻登上了新闻网,并获得了近7000的点击率。这篇报道的刊登,开创了【新闻调查】这个栏目,意味着新闻网开始将眼光投向颇具争议性和敏感性的话题。而从此【新闻调查】便以其独特的新闻视角、犀利的采写笔触和颇具争议的话题为特色,成为新闻网的一大主打品牌。

"水问题,谁之过?"聚焦学生用水问题
“水问题,谁之过?”“语心湖大面积死鱼,系上游污水所致”“通选课,想说爱你不容易”“‘假期综合症’困扰学子,心理老师建议自我调整”“一块钱一两板栗糕?小心陷阱!”“新运动场成摆设?何时对外开放?”等报道把矛头直指新闻事件,深入事件内部,揭开这种种不堪现象的根源,并一度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为督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新闻调查】将关系师生生活的热点问题放到放大镜下,全方位地剖析解读,向读者揭开事件的真相。
周五特稿——生活什锦
以活泼生动语言和新鲜有趣的话题为特色,【周五特稿】收录了茶余饭后学生热衷讨论的话题——宿舍关系、卧谈会、光棍节、学生理财……这类报道语言生动有趣,反映了被访者的心声,也反映了大学生对生活、爱情和友情的独特看法。

“理财有道”教你和“月光”say goodbye
一篇“一个人的精彩”尽述大学生爱情观:究竟是“恋爱大过天”还是“一个人的精彩”?究竟是“爱钱万岁”还是“爱情至上”?还是留下“ 有昨天还是好的,但明天是自己的”的感慨?此外,此文通篇以歌词为小标题,文风轻快,十分贴近学生阅读口味。
【周五特稿】的前身——【校园搜索】也以活泼的话题吸引大家。如“广外男生——‘藏’在深山人未识”“熬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校园选美,孰是孰非?”也因其生动的叙述受到大家的青睐。
文化weekly——文化万花筒
在这个任何事物都能被冠以“文化”之名的时代,新闻网的记者们,用他们新锐的思想,炮制了记录广外文化的又一品牌。

“梨花渐落,诗歌将何去何从?”看“梨花”在广外
与新闻调查和周五特稿相比,【文化weekly】所涉及到的范围不仅仅限于广外。追星、动漫文化、宵夜文化等与大学生相关的文化热点,在【文化weekly】你都能一窥究竟。前段时间,著名诗人赵丽华做客广外后,【文化weekly】以一篇“梨花渐落,诗歌将何去何从?”聚焦广外学子对梨花体的见解。其报道深入,在网上引起广大学子们的热烈讨论。此外,【文化weekly】曾连续几期对异地学子在广东生活情况进行报道,这系列报道更是融合了地域文化的分析,十分贴近学生生活。
光影档案——城市猎奇
新闻网的摄影记者,背上背包,带上相机,游走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以其独特的视角,扑捉一幕幕动人的场景。平静的猎德、紧张的高考、英雄花的傲放、中秋月夜的花灯……他们用图片叙述历史和文化。永恒,就在一瞬间被定格。

“昨日,猎德依然平静”留住这个村庄曾经的美丽
校园长焦——广外别致风景
与光影档案不同,校园长焦记录了广外学生生活中一道道别致的风景。它展现的每一个镜头,都可以让人感受到摄影者的细腻。暴风雨前校内师生的不同反应、戏剧大赛幕后的精彩片断、学生在阳光下齐晒被枕、木棉花落……其场景轻松生动,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并因此得到不少读者的青睐。

“我们毕业了”留下毕业时分的美丽一刻
凭借着闪亮的五大品牌,新闻网五年来一直在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高校媒体”的概念与定位。五年来,这五大品牌用不同的方式述说着校内校外的新鲜事,而未来,它们还将继续述说广外新闻网这个优秀媒体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