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3月19日中午,小c(化名)正与朋友在文采园用餐,突然有人在身后碰她。回头一看,一个学生模样的男青年手中拿着一些小饰品,他将两个证件递给小c,示意自己是聋哑人。接着,他用手势示意小c购买……
这些小饰品是一种毛公仔手机绳,5元一只。购买的同学表示,“都拿到眼皮下了,拒绝残疾人也不好意思,反正也不贵,就买了。”而另一些同学则表示,虽然他的证件盖着钢印,但“总感觉他不是真正的聋哑人”,所以拒绝购买。

谢炎华向在饭堂就餐的学生兜售物品
据了解,类似的“聋哑人推销小饰品”并非第一次出现,以往在饭堂里也见过。住在4栋的一同学说,曾经有聋哑女人到宿舍里推销类似的小饰品。
疑点重重 到底是真是假
根据证件上的资料显示,这名男子名叫谢炎华,今年26岁,湖北人。为进一步了解,记者在未透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与该位男青年通过纸笔进行了交流。他表示,当天已经卖出了50个小饰品。这些小饰品并非他们的手工制造,而是另三个同伴到深圳进货,再交由他出售。以下为部分交流内容:
记者(以下简称记):有没有相关机构、组织找过你们?
谢炎华(以下简称谢):有。但我不好意思。
记:为什么不好意思?他们想帮你。
谢:我怕他们。
记:为什么?
谢:(想了好久)我写不出来。
记:政府没有补助给你吗?
谢:有。每个月800元钱左右。
记:你觉得够用吗?
谢:够。
记:那你为什么还要卖饰品?
谢:……(想了很久,没写出来,只摇头,示意想不出)
记:那你卖饰品挣来的钱打算怎么用?
谢:(又想了一阵)不想写。
记:有同学怀疑你是骗人的。
谢:我们是聋哑人,好可怜。

聋哑人和记者通过纸笔交谈
整个交流过程中,记者多次表示可以帮他联系我校的志愿者组织协助其摆摊义卖,他却表示“不好意思”,“过几天再说”。
为进一步求证,记者拨打了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的电话。据一名信访办的工作人员表示,广州市残联只负责广州市户口的残疾人,对于外地的残疾人,他们一般不会主动与其联系。并且由于没有外地残疾人的资料,单凭证件很难判断证件的真假。

谢炎华的残疾人证件
“你们可以在他写字的时候,在他旁边说话,或者突然大声说话,看他有没有反应。”她表示,“但很难说有什么判断的依据或技巧,只能够请同学们自己小心。”至于每个月800元的补贴,信访办工作人员说,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是以其户口所在地的人均收入而定。
保卫处已着手处理此事
最近南校区学生饭堂出现聋哑人售卖“爱心小饰品”,学校保卫处是否关注到这个现象?记者专门去保卫处了解了情况。保卫处一位姓张的工作人员表示,学校已经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已着手进行了处理。由于在沟通上出现一定的困难只能打手势请他出去,并示意他以后避免出现在饭堂。由于很难确定其产品来源是否合法,所以不轻易让这些人在饭堂进行商品的推销。但本着人性化管理的原则,不会对他进行强行驱赶,只能加强管理,提高警惕。
保卫处工作人员还表示,不能说其行为带有欺诈性质,但是聋哑人以自身的残疾而打着这种职业旗号进行销售,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了同学们的正常就餐。他再次提醒同学们要善于辨别真伪,不要轻信他人。一旦出现这种扰乱学生正常生活的情况,学生可以直接致电保卫处,以便保卫处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记者上网检索发现,类似的“聋哑人推销小饰品”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有出现。有网民表示,撇开他们是否真正的聋哑人不说,尽管他们推销饰品,属于自食其力,但是打着“聋哑人”、“献爱心”的旗号,利用他人的同情心,这种行为仍是不可取的。大家应否通过这种途径去献爱心,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