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毛思慧:从电影中感受文化,促进相互理解

文字:通讯员 黄汐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05-14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5月12日下午,由商英学院主办的广外大文化研究英文讲座之“理解电影语言+解读电影文化(Understanding Film Language + Reading Film Culture)”讲座在教学楼C208举行。主讲人是澳门理工贝尔英语中心教授、主任、英语教学与研究委员会主席毛思慧博士。讲座在解读叙事、镜头运动、视角、画面构成、灯光、音响、蒙太奇等电影语言要素的同时,把它们和电影文化的解读结合起来,探讨作为观众如何在“历史记忆和文化包袱”的协助下,思考和消费银幕上那些流动的、千变万化的影像以及由它们构成的故事和观念。

毛思慧博士首先让同学们在一段英语小文章里寻找电影名称,于是现场开始活跃起来——“Harry Potter!”“Taxi Driver!”一段轻松的互动拉开了本次讲座的序幕。
主讲人毛思慧博士

由一句“Viewing is an act of Reading”,毛思慧正式开始了他对电影语言及文化的风趣又富有深度的讲解。第一部分是电影文化之辩。毛思慧列举了人们所认为的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恶”:电影像鸦片,电影使人堕落,电影之邪恶,电影是愚蠢的。随后,毛思慧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电影有其重要性,电影有其影响力,电影是种多元载体,电影的学术批判性,电影的权力交易。以《华氏911》(《Fahrenheit 9/11》)、《神经病人》(《Sicko》)为例,他详细地阐述了电影的学术批判性,认为电影带给人们的深思是不可小觑的。
 

讲座现场火爆

 毛思慧介绍了电影语言的两个要素:听觉要素与视觉要素。在视觉要素中,他以几个例子形象地解释说“蒙太奇”并不难是以理解的概念——即不同片段通过剪辑而发生联系、产生含义。而蒙太奇在电影中更是重要的手法,可谓是“电影的神经”(“the nerve of cinema”)。以《屋顶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的片段和《想当年》(《Amarcord》)为例,使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电影中的演讲内容。
 
毛思慧还谈到了他认为由张艺谋导演的几部最好的电影,并且节选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一些经典片段,认为这部电影的每个镜头都经得起分析。同时他也推荐了《鸟的迁徙》,觉得它重新定义了记录片的概念。毛思慧说,这部电影他看了不下10遍,仍有许多镜头使他落泪。


吸引人的演讲,认真听讲的学生

最后,毛思慧以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为例,认为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事实上是件困难的事情,即使亚洲国家之间也不例外。要建立起国家间沟通的桥梁是很困难的,一些细微的事情就可能使原本就脆弱的国家关系遭到破裂。所以应该抓住每个机会来增进双方之间的理解,而电影就是能有效促进相互理解的方法之一。

 在互动环节中,毛思慧还耐心回答了同学们关于一些电影理解、电影语言和电影评价的问题。如毛思慧博士所说:“Cinema: A cultural world of magic”,电影是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里不仅仅有美学与视觉享受,更多的是各国文化的反映。听过讲座后,不少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


积极提问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