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广外达人】彭静与陈菲:用完美声乐诠释青春

文字:记者 倪涵 郑丹妍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5-26 点击数: 分享至:


  编者按
 她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迈进同一所大学,拥有共通的语言;她们,独具一格却又被同一位优秀的老师所教授,获益良多;她们携手走过四个春秋,一起踏过北京寒冷的冬天,却热情饱满于声乐演唱; 5月30号晚上7点半,她们也即将在那个属于自己的音乐会上一展歌喉。彭静和陈菲,用声乐演唱的方式诠释了她们的大学生活,用不菲的成绩回报了支持自己的父母、亲戚以及她们的老师李冬兰。

与声乐结缘,努力是王道

  “小时候挺喜欢唱歌的,但是高三的时候才开始学习声乐演唱。”追溯自己何时接触声乐演唱,两人如是道。因为学好美声是练好大多数音乐的基础,因而她们选择了声乐演唱专业。而初学美声的经历,尤其是高考之前的令她们很难忘,彭静感慨:“一瞬间感觉长大了好多,学到了好多”。

  彭静家在清远,高三学习声乐时,为了能赶在八点半之前到达广州上课,她每天都要在早上五点多钟起床,赶上六点的车,随后跑到彼时对她来讲还完全陌生的广州。有时候,一天要上好几节课,还没从上一节中抽离,又要赶着去上下一节课,尽管时间非常紧凑,精神也几乎没有放松的时候,但彭静“总是想要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在老师面前。”

  住在广州的陈菲也一样,每日除了上文化课之外还得学习七门专业课,其中不乏跳舞钢琴这些有机会加分的科目。另外,07级的她们参加高考时使用的是刚刚改革的高考制度,以前只需要联考,当时的她们却要参加联考与单考,专业课与文化课更给了她们双重压力。

  四年的声乐演唱带给陈菲一种这样的感受——艺术这种东西,阅历越多造诣越深。而彭静也赞同她的说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彭静与陈菲赴京参赛

情系大学生活,更难忘师恩

  回想起自己四年大学生活,开始两年,彭静和陈菲每天除了睡觉,其余的时间几乎全部都花在艺术楼。学声乐累了便练习视唱练耳,再弹会儿钢琴,几门课程下来,不知不觉中一天就过去了。当记者问及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很枯燥时,彭静很坦诚地说:“不枯燥是骗人的,”但是“学艺术的人就得耐得住寂寞。”而在陈菲看来,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认真去学,去付出,越学就会越喜欢。

  这一年,彭静和陈菲分别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哥伦布亚大学的声乐演唱专业研究生。对于未来,她们脑中没有和别人一般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相反却回归到最单纯简单的想法:当一名老师。而最初这种想法,便来源于辅导她们四年的老师——艺术学院副教授李冬兰。

  “潮”,这是谈到李冬兰时,彭静与陈菲给出的评价,“李老师总是很努力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四年的相处,彭静与陈菲感觉自己和李冬兰之间像师生,像朋友,更像母女,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为人处事,李冬兰对彭静与陈菲的影响都很大。“没有一个老师像她一样,时时刻刻牵挂着自己的学生。人总是要有目标有方向,而她就是个不会让学生荒废,失去方向的老师。”彭静笑着说:“李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觉得一个学生,人是最重要的。哪怕你唱得不好,但是思想品德一定要好。”

  与李冬兰四年的相处,让彭静与陈菲发现:原来当一个老师可以教学生很多东西,不仅是在专业文化上,还有对学生精神品德的影响。有一种老师,能让她教过的人都会记得她一辈子,李冬兰就是这样。“她让我们想要把她的精神传承下去。”


陈菲彭静与李冬兰合影

两人的音乐会,青春纪念册

  尽管已经参加过很多次比赛,也拿过了许多奖项,但再一次站到舞台上时,彭静和陈菲还是会很紧张。“当你站在那个舞台上的时候,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在脑子里演练过几千次。”回忆起第一次比赛,不论是表演还是演唱,彭静觉得自己都不太成熟。对于声乐表演,陈菲则有“同一首歌,唱多几次,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的感慨。“从录像里面,你就能看出唱同一首歌时,自己表演的不一样。”

  当被问及怎么形容自己表演时,彭静用了一个词——青涩。学习艺术,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什么时候是个头?什么时候都不是个头。”但通过许多比赛,彭静和陈菲都收获了许多舞台经验。而这也为她们5月30号晚上7点半的毕业音乐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静菲惜彼”毕业音乐会

  要说为这个音乐会准备了多久,彭静和陈菲从四年前便开始了。从照相、挑选服装、发邀请函到设计音乐会的海报、邀请学院老师钢琴伴奏,所有的事情都是她们两个亲力亲为。辛苦是难免的,但彭静说:“学了那么多年的声乐,总要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老师一个汇报;而其次,则是对自己四年青春的一个纪念。无论以后怎么发展都好,要给自己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