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3月16日上午,我校“著名教授论坛”第173讲在南校教学楼E504开讲,此次讲座以“跨文化新闻传播的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为主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我校“云山讲座教授”单波担任讲座主讲人。我校副校长陈德萍等领导出席了本次讲座。
“三一四骚乱”报道中的话语失衡

单波开讲探讨话语失衡
当天的讲座主要深入探讨三个问题:跨文化新闻传播的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是如何呈现的?为什么会在跨文化表达尤其是跨文化新闻传播中频繁出现?什么才是合乎跨文化理性的新闻传播?单波开篇以拉萨3·14骚乱事件为例,阐述中西方记者对西藏文化都未深入了解,以媒体对藏文化的片面理解报道事实,以自我想象他者,在报道中都存在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那么,何为话语倾斜?何为话语缺失?单波解释道,“话语倾斜即整个话语和文本向某种言谈方式和话题倾斜。而话语缺失就是为了使文化意义可理解,合乎某种表达逻辑,排除了事物的某些特定层面来谈论一个话题。”
透过“卢刚事件”看新闻报道
在新闻话语是如何限定言谈方式和话题的讨论上,单波认为,文化塑造了大众,大众再影响记者与媒体,进而影响新闻价值判断、叙事框架和主题选择等,即媒体由文化经验发展出文化偏见,再由此来“过滤”新闻事实,由此,便限定了谈话方式与话题。他通过91年震惊中美的“卢刚事件”进一步说明上述观点。美国媒体对“卢刚事件”的报道主要集中于卢刚的品质上:心理弱点、生活态度及心理问题,选择个人主义文化的谈话方式,一切从个人出发来“编排”事件;而中国媒体从社会背景环境来分析此事件,如与中国人群体隔离,中国社会给他造成的压力,以及美国枪支管理混乱的社会背景,选择集体主义文化的谈话方式,一切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出发来“编排”事件。
文化差异引发的话语失衡
“在中国人看来很小的一件事,居然引起西方1000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这着实让我感到惊讶”,单波说道,06年北京开展养犬管理专项整治,引起西方媒体争相报道。单波以新华社与《纽约时报》两家媒体报道的不同角度,解读了跨文化的新闻报道是如何出现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的。在跨文化传播不可避免的今天,由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偏见,媒介对事实感知的差异,无疑是导致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的重要原因。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狗在中外文化中的地位有很大差距。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国以农业文化为核心,狗在古代农业生产中仅扮演看门的角色,其作用较小,狗肉也被视为低等肉食;但在最早以渔猎和畜牧为主的欧洲文明中,狗却成为了重要的劳动生产工具。在美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被采访对象一般有三类人:养犬人、动物协会官员、权利(人权或动物权利)组织;而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被采访对象有四类人:市民(非养犬人)、环卫部门、传染病医生、相关专家学者。从采访对象的选择上,中西方报道都出现了“话语失衡”或者说是“话语的缺失”,然而平衡才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理念。
合乎跨文化理性的新闻传播
单波指出,“跨文化”成了一种最具时代特点的文化语境和思维方式。在这一背景下,新闻媒介不再仅仅面对单一的社群、单一的国家或民族、单一的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而是面对整个世界。因此,媒体应从以自我文化为中心俯视他者转变为从他者角度出发,在自我文化实践与反思中积极超越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限制,寻找跨文化的公共空间,即跨文化的“共义域”以及“少数”和“多数”的共同空间,摆脱中西文化的傲慢与偏见,实现全球范围内新闻资源共享,建立一个开放、自由、平衡、多元的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
附:
单波教授个人简介
单 波,1964年12月生,汉族,湖北天门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二级教授、珞珈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院教授委员会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外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访问教授,法国波尔多三大客座教授,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访问教授,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Communication & Society)、The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
比较新闻学、跨文化传播
学术风格
单波教授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风格:史论结合,中外对比,关注现实,追求创新,追求哲学思考。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比较新闻学,注意围绕如何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的问题,探讨中西新闻传播业与新闻传播观念演变的轨迹,并从文化比较学与多维视野的观照中探寻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方向及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