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英文学院五场讲座透析美国“镀金时代”

文字:通讯员:方雨婕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3-12-10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与策划,由英文学院举办的“美国镀金时代通俗文化系列讲座”自9月中旬开幕,到11月底圆满结束。英文学院周静琼教授、丁少彦副教授、彭保良副教授、管建明副教授以及杨静博士先后登场,开展了5场系列讲座,与听众分享了他们对美国“镀金时代”(1877年——1917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阐释。

 在“镀金时代”,美国社会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不仅从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了首屈一指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国,而且美国的国家身份在世界上基本得到确立。城市化、工业化等全方位现代化进程彻底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同时引发了文学、文化、以及艺术等全方位的繁荣,马克·吐温(1835-1910)这位“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也腾空出世。然而,在国内图书市场和英语专业的相关课程中,“镀金时代”的通俗文化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这种缺憾,历经两年的准备,五位从事文学、文化专业研究的教师明确分工、精心策划,为英文师生们带来了这一系列讲座。

 对于此次系列讲座的顺利开展,英文学院院长温宾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传统的讲座相比,举办‘系列讲座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该系列讲座也是英文学院周三论坛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镀金时代”系列讲座主讲人合影

 丁少彦于912日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镀金时代广告中非裔形象的歧视性再现”的讲座。她讲到,在经济快速发展,商业活动频繁的美国镀金时代,广告传媒应运而生。然而,经济领域的现代化,难以掩盖美国十九世纪后期种族主义猖獗的丑恶现实,报刊广告成为种族歧视者大肆宣传白人至上主义的手段。丁博士借助“后殖民角度”理论和充分论据得出结论:歧视性再现是为了将黑人塑造为身份语言不文明的他者,并以这种定义强化白人的权力地位。

 在926日的“西部牛仔与镀金时代:神话和现实”讲座中,杨静由美国马背上的英雄——西部牛仔展开,论证了牛仔神话在美国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以及牛仔英雄对于美国人民民族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形成的重要作用。对此,杨静分析说,“牛仔神话”不仅适应了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迎合了美国人民的观念,更烘托出充满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典型的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这体现了美国人民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顽强地构建和重建美国身份的伟大精神。

 在1017日的第三场讲座中,彭保良以从“公共空间构建的‘私有化’看镀金时代的美国”为题与听众分享了他的心得。他通过与公共空间构建“私有化”进程相关的美国城乡景图(如国会山、杰弗森大楼等),以及与公共空间动态关系相关的实例(如底层打工族与城市高雅文化间的关系),揭示了从乡村向城市迁移的平民的贫困境况,以及同时代资本家的奢华生活;这样的巨大差异暴露了“镀金时代”中隐含的民众焦虑与社会不稳定因素。

 1031日,在“豪威尔斯现实主义小说中对于商业伦理的思考”讲座中,管建明阐释了他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认识,并运用这一文学批评方法,分析了他对产生于美国“镀金时代”的豪威尔斯小说的思考。他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作品中角色间的“伦理困境”,阐述了作品中体现的伦理思想,并得出结论:在商业竞争激烈的镀金时代美国社会中,豪威尔斯对商业伦理家庭伦理的赞扬,既表达了其人高尚的道德理想,又体现出他在对商业社会本质认知方面的单纯。

 11月底,周静琼为英文师生们带来了第五场讲座——“从边疆幽默到都市幽默的嬗变”。她从报刊幽默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美国十九世纪三大幽默流派的作品特征,展示了随着美国社会的转型,幽默从西部边疆、乡野向都市漂移嬗变的过程。其中,马克·吐温以其独树一帜的“deadpan humor(不露声色的幽默)”,并凭借其敢于鞭挞奴隶制的有担当的幽默从幽默作家群中脱颖而出,逐步登上了美国文学巅峰。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虽然更加丰富的幽默形式在纽约、芝加哥等现代都市遍地开花,但遗憾的是,都市幽默逐渐失去了豪迈、乐观的风格,“边疆幽默”中的英雄气概在这个时代逐渐消失殆尽。

 至此,英文学院“镀金时代”系列讲座圆满落幕。作为该系列讲座的主要策划人,周静琼表示,她对系列讲座的效果比较满意,因为这一系列讲座为主讲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兴趣点;它既契合主讲人各自的微专业,又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课余增长见识的去处。主讲的老师们计划把讲座形诸文字发表,把美国文化研究引向纵深发展。

 

附:五位主讲教师的代表作

周静琼

1Raymond Carver’s Short Fiction in the History of Black HumorNew York: The PeterLang Publishing Inc., 2006

2.《美国幽默读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丁少彦          

1.《意义的构成:美国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广告文化教程选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管建明

1.《后现代语境下的福克纳文本》(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对立生活版本的并置与犹太文化身份的探寻(《国外文学》,2009/11

彭保良

1.《迪斯尼电影中的他者身份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当代西方文化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杨静

1.《美国电影塑造的中国女性形象:1990-2000(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2. “从小说到电影:《庭院里的女人》中的性别民族寓言和白人拯救神话”(《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