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什么汉语会出现“NP+的+VP”的语法结构难题?如何解释汉语表达语法与该结构难题的关系?它的最佳解决方案又是什么?6月12日晚,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国光在北校区图书馆负一层报告厅为师生们带来一场有关分析汉语语法表达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我校人事处和教师发展中心主办,中文学院承办。

讲座现场
“NP+的+VP”结构难题的缘起:向心结构理论
周国光首先对短语的出现和发展做出详细的解说,接着针对短语作为一个词和词的组合体,其功能与词本身的功能的联系问题用向心结构理论做出了解释。所谓向心结构理论,就是指短语中不同的词都会分别充当直接成分或是句法核心。除此之外,他还讲到一种称为“离心结构”的没有核心的句法结构。
“短语的功能和词的功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向心结构中,词与短语的功能可相互转化,而在离心结构中,其短语功能的确定也和词一样。”他由向心结构理论进行引申、扩展,阐述了短语中的词的“替换”、“扩展”等理论。“第三层次的句法同构——异类同构又是跟短语替换有着密切关系的。”他表示创新的、跨范围的词语和短语替换是需要一定语法能力的。
关于“NP+的+VP”结构难题的猜想与讨论
“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对汉语的深入研究,现代汉语的语言事实中出现了同向心结构理论和句法同构理论相悖的情况。”周国光就最引人关注的谓词性词语充当定中结构的中心语的结构做出深刻分析。他指出,该种语法结构的问题在于短语中的核心是谓词性词语,但整体又是名词性质的。汉语研究专家们就这一语法现象的出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周国光向我们介绍了陆俭明先生的“中心词理论”。这是一种采用传统语法认识来分析这类短语结构的矛盾的理论,这个观点较为清晰地解释了此类语法现象,同时也较为客观地分析并且帮助人们认识了这个难题。
汉语表达语法:“NP+的+VP”结构难题迎刃而解
周国光以“张三很诚实”“诚实是一种美德”“张三是一个诚实的人”为例提出,三个句子中的“诚实”分别处在谓语、主语、定语的位置上,目的是为了实现陈述、指称、修饰三个不同表达功能,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事实,进而解释了“NP+的+VP”等词和短语表达功能转化的必然性。对于表达层面的结构,周国光解释,表达的三个基本要素——陈述、指称、修饰与句法位置或句子成分的位置有严整的对应关系。当向心结构和句法同构理论的定义都增加表达功能标准时,“NP+的+VP”难题就会引刃而解:此类谓词充当指称核心的定指结构在句位分布上处在主语或宾语(含介词宾语)的位置上。
“以表达功能为核心,表达控制结构和词类”的思想贯穿整个以表达功能为标准的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由此建立的短语系统也比中心词理论更符合语感、更合理。借此,我们可以以极小的代价(增加表达功能标准)基本上保持了原系统的状况,同时可以解决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周国光剖析汉语语法未决之难题
多年来从事汉语研究的周国光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对解决学术难题的壮志与信心,但时至今日,很多难题依然存在。他表示虽然在汉语研究中的困难重重同时也对一些学术难题的解决持不太乐观的态度,但自己依然会不断地思考、研究。“陆先生的‘矛盾都没有了的结论下得似乎早了一点”,周国光指出如果要改变现有的语法观念,要接受某些理论的观点和分析,那么我们可能要做全局的、系统的考虑,由此观之,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系统也要做出重大的修改。讲座最后,他希望在座的各位也可以加入到汉语语法的讨论和研究中。
讲座由中文学院副院长刘海玲主持。讲座开始前,顾也力向周国光赠送了纪念品。

顾也力向周国光赠送了纪念品
附:周国光介绍
周国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法学、词汇学和心理语言学,在汉语句法结构系统、汉语词汇学、语言习得研究等方面成果突出。著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儿童句式发展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现代汉语语法理论和方法》等多本著作,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1998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1999年获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