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砥砺奋进。在这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广外人用青春与汗水,在岁月的长河中镌刻下无数深刻而动人的印记。从筚路蓝缕的初创时期,到如今桃李满天下的盛景,这里有老一辈教师们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的奉献故事;有莘莘学子怀揣梦想、收获成长的青春往事;有校友们拼搏奋进、为母校增光添彩的奋斗篇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广外人的担当与使命。在广外即将迎来建校60周年校庆之际,广外新闻网特推出“印记广外”栏目,记录一代代广外艰苦创校、励精图治、刻苦求学的动人故事,抒写一段段广外人与母校难以割舍的情怀。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故事和记忆,铭记过往,展望未来,共同书写广外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楔子:一纸通知书与一条河
2001年4月,南国的风已带着温润的湿意。我怀揣着对法律英语的全部想象,从浙江只身来到广州。站在相思河边,空气中仿佛都流动着语言的韵律。那时我并不知道,这条蜿蜒的小河,将见证我未来二十年的青春流转。桂诗春、何自然等教授的身影偶尔掠过校园,他们步履从容,如同行走的学术丰碑,让我对这片园子生出无限的向往。
回到浙江后,那通打给研究生处孙老师的电话,成了我人生的分水岭。当电话那头传来和蔼的声音:“恭喜你,被录取了,还是公费”时,我在电话旁几乎跳了起来。那一刻,广外于我,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名词,而是命运慷慨馈赠的入场券。
上篇:生根——学术沃土与精神塑形(2001-2004)
2001年9月,我如愿成为国际商务英语学院的第一届研究生,也成为了谢应东副书记的助理。身份的叠加,让我像一块贪婪的海绵,沉浸在广外特有的学术氛围里。
杜金榜教授的法律语言学,将语言的精确性锤炼到极致,每一个术语都仿佛经过法槌的敲打;温宾利教授的句法学,则如同思维的体操,在复杂的树状图里,我学会了逻辑的严谨攀爬。在张新红博士的语用学课堂上,语言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社会交际行为。这些课程并非知识的简单堆砌,它们像不同的棱镜,折射出思维的光谱,重塑了我认知世界的方式。
2003年,首届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的选拔,是一次勇敢的“出走”。在梁学宏处长和肖刚教授倾注心血的培训下,我们这支代表智利的队伍,在非典疫情的阴影下,最终站在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会场。没有AI,依靠的是最原始的检索与团队的智慧。当我们这支“最南方的队伍”获得最佳代表团时,收获的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被看见的价值感。返校后,校领导的高度认可,让我们如同被母亲珍视的孩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广外,用它宽厚的手掌,将我们托举到聚光灯下,也在我心中深植了敢于挑战、追求卓越的基因。
毕业论文阶段,导师唐桂民副院长给予我的,是远超学术范畴的滋养。他教我治学,更教我为人。这份师徒情谊,历经时空变迁,从广州的校园延续到美国的波特兰,至今仍如亲人般温暖。广外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可以终身依偎的情感共同体。
中篇:绽放——三尺讲台与真实法场(2004-2016)
毕业时,面对诸多选择,我毫不犹豫地留在了商英学院。十二载教学生涯,教授法律口译、法律英语等课程,于我而言,是将母校赋予我的,再传递给下一代。那些教学奖、优秀导师的荣誉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与此同时,我穿梭于广东省的法院、检察院和公安系统,担任兼职口笔译员。三百多起案件的磨砺,包括苹果公司iPad商标侵权案这样的大案,让我在真实的司法场域中,深切体悟到法律语言的生命力与千钧重量。理论、教学与实践,在广外提供的广阔平台上,完美地融为一体。我尤其记得2015年7月,第12届国际法律语言学大会在广外召开,承蒙组委会主席袁传有教授的信任,我有机会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包括Sandra Hale教授在内的150多位国际专家面前展示法庭口译。那一刻,我不仅是广外的一名教师,更是广外学术实力与社会服务精神的一个窗口。
然而,我内心教育的火种,渴望照进更基础的土地。2016年,我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有些“冲动”的决定:离开耕耘十二年的商英,投身基础教育。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但也正是广外赋予我的探索精神,推动我走向新的旅程。
下篇:远行——基础深耕与理念传承(2016-2021)
在广外外校挂职副校长的日子,是我教育生涯的“二次创业”。感谢教育集团孙建军总经理、黄汐副总经理、方建军、郁婷婷等前辈挂职校长,以及广外外校万清华校长、黄巧萍书记、谢仁发、杨如华、叶和丽、陈莲、吕晓波、熊士军等校领导的支持,让我这位大学老师得以深入基础教育的肌理。从大学课堂到中小学教室,视角的转换带来的是认知的革新。
我与同事们一起,引入英文数学、英文科学课程,主持从市到省到国家的STEM课题,带领学生走向世界。那段时光,党政联席会、行政例会、听课评课……每一项具体而微的工作,都让我对基础教育的复杂性与使命感有了切肤之感。
2018年我回到教育集团,肩负基础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此前一线经验成为我最宝贵的财富。2019年,在何勇斌总经理的指导下,我们策划的“广外杯”英语能力大赛,赛制创新,技术挑战极高,最终我与广东电视台的外籍主持人并肩主持,比赛大获好评;我们举办K-12科技教育论坛,承办“同一堂课”网络教研活动,走进央视,在线观看人数近60万;我们开创的戏剧展演,让各附校的才华在云山会堂璀璨绽放……这些日夜奋战的经历,是对执行力与创造力的极限考验。
为了打造更强大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主导推动了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同时启动覆盖集团所有成员校的学科统测。统测不仅仅是一场考试,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尤其从2020年开始,在孙远雷总经理的悉心指导下,我们从命题研发开始,组建专家团队精心打磨试卷,确保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引领教学方向;在组织施测环节,我们建立标准化流程,保证测评的公平公正;最后的分析报告更是倾注心血,不仅提供数据,更给出具体的教学改进建议。当看到校长们认真阅读基于大量数据的教学质量诊断报告时,我深深体会到这项工作真正的价值。
这些日夜奋战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既要有打造"广外杯"这样的创造性激情,也要有开展学科统测这样的严谨坚持。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项目,共同垒砌起用集团化力量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宏大叙事。每一次统测数据的分析,每一次赛后总结的反思,每一次教师培训后的行动,都是对教育理想最踏实的践行。
尾声:印记与灯塔(2021-至今)
2021年,我怀着无限感激与不舍,告别了陪伴我二十年青春的广外,在番禺创办了广州博萃德学校。这不是离别,而是一次基于广外精神的再出发。如今,工作中的每一个决策,每一项创新,都带着深深的广外烙印——那是法律英语的严谨,是模拟联合国会场的自信,是三尺讲台上的倾囊相授,是“广外杯”的精益求精。
广外,于我而言,早已超越了母校的定义。她是我青春的全部背景,是我专业生命的起点,是我教育理想的塑形者。从相思河畔那个忐忑的青年,到如今基础教育领域的探索者,二十多年光阴流转,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广外情怀与务实创新的广外精神。
值此母校六十华诞和教育集团创办十五周年,回首望去,那盏由红墙绿树、师恩友情点亮的灯塔,依旧温暖而明亮,照耀着我,也必将照耀更多学子,走向更广的教育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