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六秩春秋,弦歌不辍。广外自创立之初,便与新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外交事业紧密相连。六十载风雨兼程,学校始终与祖国发展同频,与时代浪潮共进。
值此建校60周年之际,学校推出“六秩华章”大型系列报道,系统梳理一甲子的办学足迹与辉煌成就,深入总结发展历程中的典型经验与创新实践。报道立足党建思政、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育国际化七大维度,全方位呈现广外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湾区建设的使命担当。
甲子轮回,风华正茂;征程再启,未来可期。“十五五”时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五年,也必将成为广外赓续荣光、开创未来的重要历史阶段。让我们一同回望这段不平凡的岁月,感受其间跃动的奋进脉搏,共同期待广外在新征程上绘就壮丽篇章。
云山珠水,见证六十载风雨兼程;相思河畔,铭记一甲子科研筑梦。60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时代进步交相辉映。从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到新时代的跨越腾飞,广外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科研强校之路。
回溯奋进路:从根基初筑到高峰崛起
广外六十年科研征程,既是风雨兼程的开拓史,更是勇立潮头的奋进史。从创校时期的根基初筑,到改革开放后的活力迸发,再到合并发展后的体系完善,直至新时代的战略引领与高峰崛起,实现了平台从单一到多元、队伍从薄弱到雄厚、实力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式发展。
创校奠基,名师云集启新程
1965年,广外前身之一的广州外国语学院创立,初期设立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四个专业,为外语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学校汇聚了一批知名学者,开启了科研工作的奠基之路。1970年,中山大学外语系、暨南大学外语系及外贸系并入广州外国语学院,一批全国知名的外语翻译专家学者加盟,为科研队伍注入“源头活水”。重组后的英美问题研究所聚焦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潜心研究与翻译工作。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团队历时数年完成逾300万字的联合国文件翻译;翻译了美国断代史《1932—1972年美国实录:光荣与梦想》(前两卷及第三卷部分章节)、《拿破仑一世传》(下卷)、拉萨尔给马克思的书信、《列宁全集》有关俄语资料等重要国外经典文献。

《现代外语》创刊十周年座谈会
1978年,在“无主编、无编辑部、无地址”的“三无”条件下,王宗炎、桂诗春牵头创办《现代外语》期刊,聚焦英语及其他外语基本理论研究,系统总结和交流外语教学、翻译、教材与辞书编写等经验,为学科发展搭建了宝贵的早期学术阵地。
改革赋能,科研活力竞迸发
改革开放为广州外国语学院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学校科研工作焕发蓬勃生机。1980年,广外的另一前身之一广州外贸学院应运而生,成为广东外经贸人才培养与科研的重要基地,两校并行发展,共同书写科研篇章。
自1980年至两校合并前,广州外国语学院科研成果丰硕,承担国家级重点课题16项、省级重点课题近30项;出版专著60余部、译著140余部、辞书近40部、教材数十套;发表学术论文近900篇,其中20余项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1989年,桂诗春、李筱菊主持的“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入学英语科考试标准化改革试验”课题通过国家教委审定,在广东试行两年后推广至全国,荣获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这一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深耕广东外经贸领域,于1984年成立国际贸易研究所,1985年创办《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学报》(1991年更名为《国际经贸探索》);出版专著、教材130余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840余篇,9项成果获厅级以上奖励,为广东对外经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融合创新,平台体系日臻完善
1995年,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启了学校科研事业的新篇章。
1995年,在原两校科研管理机构基础上组建大学科研处,逐步健全管理体系。2000年,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被评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此后,学校陆续建成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翻译学研究中心、粤商研究中心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建设一批校级文科基地,初步构建起“国家—省—校”三级科研平台体系。
2001年推行开放式科研机构运行体制,实行重大项目投标制,打破人员身份界限与经费划拨旧制,实施项目管理与量化考核;同步推进“院所合一”,国际经贸研究所等5个校级研究所与相关学院合署办公,促进教研融合。2005年颁布《科研业绩奖励实施办法》,以奖惩机制调动科研积极性。
2011年在广东高校中率先通过教授大会直接差额选举产生学术委员会,实现行政权与学术权相对分离,为学术发展松绑赋能。同年,学校出台《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成为全国最早推出该计划的省属高校之一。
在平台与机制的双重驱动下,学校科研实力稳步攀升。2001至2004年获国家级项目9项、厅省部级项目129项;2006至2009年再上新阶,获国家级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177项,科研实力稳步提升。成果方面实现飞跃,获国家级项目90项、省部级项目349项,实现人文社科领域重大项目全覆盖,国家级项目立项数稳居全国外语类院校首位、广东高校前四位。

学校举行学术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
战略引领,科研实力跨越提升
2012年以来,广外以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深化改革、凝聚特色,科研服务国家与广东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科研体制机制不断革新。2016年出台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统筹推进组织模式、资源配置和评价体制改革。2020年实施卓越科研行动计划,确立“四优先”评价导向,扩大二级单位自主权。学术治理不断完善,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科研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创新。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培育优质创新团队,完善校级项目资助体系,2012年起设立青年联合基金项目。以 “一对一指导”“选题论证会” 等推进有组织科研,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精简流程减负。
聚焦战略需求攻关重大任务。“十二五”实现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大满贯”,获各级纵向项目 855 项;“十三五” 项目数与经费较前期分别增长 46.3%、87.2%;“十四五” 以来新增国家级项目228项,其中重大项目21项,多项指标居全国或广东前列。
科研平台布局持续优化。“十二五”组建13个校级基地,建成3个国家级培育平台;“十三五”新增18个各级平台,组建多个“大平台”;截至2024年形成国家、省、市、校四级体系,含3个国家级、18个省级平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评估居全国第7,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
细数科研成就:量质双优,平台联动,品牌突显
近十年来,学校深入推进有组织的科研,聚焦学校战略目标和学科建设需求,在资助体系、平台布局、重大科研任务、成果产出等方面提升科研组织力。
高水平成果量质双优
广外在高水平科研中精耕细作,人文社科竞争力大幅攀升,在教育部、省级及市级社科成果评奖中不断取得新突破。
近十年立项国家级项目443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35项(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6、广东第1)。2024年立项64项,首次突破60项;国家社科年度项目28项(外语类院校第1、财经类院校第4),中华学术外译项目8项(全国高校第2、广东第1),后期资助项目16项(全国高校第7、广东第1)。获省部级及以上政府科研成果奖127项,2024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实现该奖项一等奖“零的突破”,
科研平台四级联动
截至2025年,学校建成“国家—省—市—校”四级联动的科研平台体系,覆盖四大战略领域。已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级科研平台18个、市级科研平台4个,并构建起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开放型经济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法治中国建设、国际传播等四大科研平台体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该学科唯一国家级基地)在2022年教育部评估中位列全国基础研究型基地第7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区域创新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考核,多项咨询报告获省部级采纳或批示。
此外,学术期刊矩阵发力,《现代外语》《国际经贸探索》入选CSSCI来源期刊,与广东省社科联合办《大湾区研究》《区域国别研究》集刊,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品牌凸显特色
广外深耕优势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成为科研的“金名片”。
《汉法大词典》:2014年12月,由学校原校长、退休教授黄建华主编,历时16年罹癌完成的《汉法大词典》问世。《汉法大词典》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还先后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词典共147个印张、2271页,累计700多万字,为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汉法类词典。2018年,《汉法大词典》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广外皮书”系列:学校重点推进国别与区域研究的跨学科组织,聚焦欧洲研究、国际移民组织研究、拉丁美洲研究、印度尼西亚研究、非洲研究、东盟研究、葡语国家研究等领域,陆续发布了《加拿大发展报告》《广东外经贸蓝皮书》《广东服务业对外开放报告》《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报告》《欧洲移民蓝皮书》《拉丁美洲蓝皮书》《东盟文化发展报告》等系列蓝皮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16年,由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指导的首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开幕,邀请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中国等近20个国家的知名智库及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200余人参会。自2016年创办以来,该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届,成为推动智库合作和国际交流的品牌盛会。
梁宗岱翻译奖:为纪念我国著名学者、诗人、翻译家梁宗岱先生,2023年,在梁宗岱先生120周年诞辰之际,学校设立“梁宗岱翻译奖”,旨在鼓励文学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不断探索,推动我国翻译界学术创新和中外文化交流,助力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外将继续锚定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发展前沿,以高水平科研为引擎,深化有组织科研体系,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