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六秩春秋,弦歌不辍。广外自创立之初,便与新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外交事业紧密相连。六十载风雨兼程,学校始终与祖国发展同频,与时代浪潮共进。
值此建校60周年之际,学校推出“六秩华章”大型系列报道,系统梳理一甲子的办学足迹与辉煌成就,深入总结发展历程中的典型经验与创新实践。报道立足党建思政、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育国际化七大维度,全方位呈现广外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湾区建设的使命担当。
甲子轮回,风华正茂;征程再启,未来可期。让我们一同回望这段不平凡的岁月,感受其间跃动的奋进脉搏,“十五五”时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五年,也必将成为广外赓续荣光、开创未来的重要历史阶段,让我们共同期待广外在新征程上绘就壮丽篇章。
云山珠水,相思河畔,33种语言的晨读声节奏交织——这幅广外校园的日常图景,恰是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的生动缩影。作为华南地区外语语种最多的院校,广外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获博士学位授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成为全国5个外语类重点学科之一。而今,广外学科大树已枝繁叶茂: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如根系深扎,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如枝干延展,8大学科门类交织成林。
六十载薪火相传,广外学科建设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构建起外语学科与非外语学科良性互动、交叉融合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六秩弦歌不辍:学科发展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
60年来,广外学科发展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发展和壮大学科建设,走过了一条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发展,从外语学科优势发展到外语学科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从“单科优势”到“矩阵突破”的发展历程。

外语学科起步发展
1965年,广外前身之一——广州外国语学院创办之初就已开设英语专业、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四个专业,为广外外语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70年,全国院系大调整,中山大学外语系、暨南大学外语系、外贸系以及广州外语学校并入广州外语学院,随之梁宗岱等一大批学者加盟,广州外语学院迎来了一个鼎盛的发展时期。与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一同,广州外语学院成为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直属的三所著名外国语学院之一。
外语学科快速崛起与外贸学科初步发展
1980年,广东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广外的前身之一——广州对外贸易学院。该院初期开设外贸易系,后来又增加企管系和英语系等,成为全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创始单位之一。1981至1982年,广州外国语学院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3个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新增德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印尼语语言文学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广外成为了恢复高考后较早获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88年,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又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5个外语类重点学科之一。

学校历次党代会目标和发展规划目标
多学科发展格局形成
1995年,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两校合并为新专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97年,学校相继组建7个二级学院,实现从校、系二级管理向校、院、系三级管理的转变,大大加快了学科建设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为适应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需要以及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调整和拓宽新专业,组建了国际商务英语学院等一批二级学院,初步形成了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等五大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2004年起,广外入驻大学城校区,学校学科发展特别是经管法等非外语学科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一批新学院的成立和组建,广外在保持传统外语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位居广东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多学科,逐步形成了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和艺术学8大学科门类协同发展的多学科格局。又经2005年、2006年的校区布局调整,形成了外语学科在白云山校区、经管法等非外语学科在大学城校区发展的“一体两翼”格局。
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与学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2012年,广外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同年12月,2项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实现了学校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7个学科在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评选中入选重点学科。2015年, 2个学科群项目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018年,广外获批新增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21年,获批新增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实现硕士点覆盖全校所有培养单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被增列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入选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5个学科入选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学校召开“深化学校改革发展战略研讨班”,提出要瞄准服务国家战略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推动传统学科升级焕新,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加快布局新兴学科。”
重点学科基本情况

截至2025年10月,学校共有33个外语语种的74个本科招生专业,获批59个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和2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含1个交叉学科),2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位点建设从无到有,从大到强,从强到特
十年磨剑成锋:外语学科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
近十年来,广外紧紧围绕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战略发力,构建外语学科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格局,构建起“外语+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新生态,逐步形成了“服务国家所需、凝练广外特色”的学科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外语院校转型突围的特色路径。


学校连续2年上榜“U.S.News世界大学排名”
创新激活学科发展“一池春水”。近十年,广外学科建设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学科建设机制、聚力推进综合改革,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制定学科分类与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学科分层分类建设体系,将在建的一级学科分为“冲一流”“优势攀峰”“特色培育”三类赛道,分层分类推进学科差异化发展。创新交叉学科与平台建设,加强交叉学科顶层设计,深化学科内涵式发展。打造国别与区域研究、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治、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语言与人工智能五大“外语+”交叉学科群。建设国家安全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前沿交叉研究院等重大科研攻关平台,强化“研究-转化-孵化-产出”全链条支撑。

分层分类推进学科差异化发展
与此同时,学校改革治理体系与人才机制,制定并出台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总体方案》,深入实施学科治理体系融通计划,构建以“合、融、通”为主要特征的学科组织新形态,打造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体系。制定并出台《“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建设方案(2021—2025年)》,科学谋划21项重点任务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举措,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夯实制度保障。
在科技浪潮之下,学校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学科升级,探索“语言+数字”“管理+智能”的跨学科培养路径。与澳门理工大学共建“语言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项目,培养复合型人才。2025年增设数字金融、数字贸易、数字媒体管理、翻译与数智技术等专业新方向,培养适应新科技革命的复合型人才。
六十载风雨兼程,六十载接续奋斗。广外人矢志追求卓越、全力奋发进取,学校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在推动外语学科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
从“单科优势”到“矩阵突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获评A档,超半数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上档进位”。2024年,广外首次上榜U.S.News全球最佳院校排名。在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评级”中,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文科实力A类大学。10个学科上榜软科2024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外国语言文学连续五年入选软科“中国顶尖学科”(前3%),排名全国前3。2025年,语言学首次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101-150段位。社会科学总论学科进入ESI全球前5‰,工程学科、环境/生态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在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评级”中,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文科实力A类大学,位列全国第43名。

语言学上榜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101-150段位
为中国外语教学做出卓越贡献。聂珍钊教授《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五卷)》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全国该学科仅2项)。王初明教授团队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创立了“续论”及一系列“续作”,摘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外语学科位居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第3
打造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全国首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学院、广东涉外律师学院在广外挂牌,构建起“法学+外语”双向赋能的实务平台。聚焦语言科学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语言与认知神经科学、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产业链等方向,建设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文科实验室集群,为培养新文科人才提供学术实践平台。
构筑起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蓄水池”。学校本科专业开齐了RCEP成员国及东盟十国官方语言,全面覆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域。高标准培养战略性语种人才,学校依托多语种优势,打造“多学科+多语种”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从“单科突围”到“集群崛起”,从“外语筑基”到“数智赋能”,站在建校60周年的新起点,广外要超前布局国家和广东发展急需学科专业,推动传统学科升级焕新,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加快布局新兴学科,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为牵引,建立学科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奋力书写“强国建设、广外何为”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