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暨2025年学术年会通知

文字:教务部 图片:教务部 编辑:宾锐光 周喆 发布时间:2025-10-22 点击数: 分享至: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暨2025年学术年会”将于2025年10月31日—11月2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本届年会主题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外语教育创新与实践”,旨在探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高质量外语教育体系建设,研究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卓越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举办单位

指导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

承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二、会议日程

微信图片_20251022094431_24_1331.jpg

三、主旨报告内容简介

主旨报告一 服务国家战略的外语教育创新与北外实践

640.png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贾文键教授

专家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语言文化、中德跨文化交流、德语教学。

内容简介

外语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与关键环节。其意义已超越单纯的语言工具属性,更深层次地融入国家战略人才培育、跨文化沟通能力建设、全球竞争软实力塑造等核心领域,对丰富教育强国的“质量内涵”、拓展“全球视野”,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本报告将系统阐述北京外国语大学秉持“成就大我,拥抱世界”的使命担当,以“四化”为牵引——即语言学习智能化、人才培养复合化、全球实践常态化、语言服务个性化——积极探索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的外语教育创新路径,并介绍相关具体实践举措。通过总结北外经验,旨在为推动我国外语教育在新时代的转型与升级,贡献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与方案。


主旨报告二 全球治理中的青年国际胜任力培养

640 (1).png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大使衔代表杨进教授

专家简介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大使衔代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原公使衔参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理事会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高级项目专家,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原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第十届国家督学等职。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教育、终身学习、学习科学和国际组织治理等。

内容简介

本报告将阐述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征,介绍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为例,介绍国际组织对人才胜任力的要求。报告还将对当代青年国际胜任力的形成提出建议。


主旨报告三 以跨学科融合驱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640 (2).png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闫相斌教授

专家简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钢铁制造执行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预测与评价分会主任委员,《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副主编、《中国管理科学》等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与商务智能、社会网络分析、管理评价、商务数据分析等。近年来,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研究项目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在ISRPOMSJMIS、《管理科学学报》等管理学领域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获省部级教学科技奖励10项。

内容简介

传统外语教育存在学科壁垒明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局限,提出通过跨学科融合破解困境、实现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需以“语言为基、学科为翼”,构建“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实施路径上,提出四大策略:一是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打造双学士学位项目、建设“外语+”模块化课程群,融入跨学科内容;二是创新教学模式,推广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案例教学,推动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TEAM教师团队,提升教师跨学科素养;四是优化评价机制,建立涵盖语言能力、学科知识、创新思维的多元评价体系。


主旨报告四 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创新发展

640 (3).png

亚马逊云科技AWS大中华区CTO刘亚霄博士

专家简介

亚马逊云科技AWS大中华区CTO,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工学博士。负责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和云端推广工作,带领AI应用实验室团队与客户共创,在近两年协助客户将300多个生成式AI应用投入生产,并创造了重大业务价值。在加入亚马逊之前曾担任神州专车CIO和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CTO,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创新工作,并在自动驾驶、金融核心系统、智慧城市等等领域有诸多有重大影响力的开创性案例。

内容简介

大模型对外语翻译、教学和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智能化机遇。本次讲座将从大模型应用原理出发,结合讲座人应用大模型进行外语教学升级,外语信息深入研究以及外语价值观对齐等实际项目,来分析大模型和智能体如何加速外语教学研究智能化的方法和架构。同时,讲座人也会简要介绍大模型的发展、水平和应用前景,并讨论人工智能落地应用框架。


主旨报告五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跨文化视阈下外语人才的深度传播能力培养

640 (4).png

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刘云云副总编辑

专家简介

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副总编辑,译审(正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资讯广播(CGTN-Radio)时事评论员。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文学学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政府文件、白皮书和中华文化图书的翻译和审定稿工作。

内容简介

中国外文局70多年来的外宣经验表明,国际传播的核心在于培养具备深度传播能力的新型跨文化外语人才。“走进去”意味着深入特定的文化语境。外文局旗下各语种、各地区传播中心的设立,正是为了实现分众化、精准化传播。它要求我们超越“语言转换器”的角色,成为跨文化的“意义构建者”。首先要有文化自信 : 必须具备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与全球视野,能在中国与世界的坐标系中,精准定位传播的价值与意义;其次要有国际视野: 必须能够预判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敏感点、兴趣点和认知习惯,从“他们关心什么”出发,实现有效沟通;最后要有全媒体叙事能力: 不仅要精通外语,更要掌握数据可视化、短视频、直播等现代传播手段,将宏大的中国叙事转化为生动的个人故事、可视的发展成果。


主旨报告六 外语教育的智能化跃迁——路径与展望

640 (5).png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金慧教授

专家简介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教材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主持全国教育规划等10余项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国别教育研究和技术增强的语言学习等,研究成果应用于一线教学改革与政策咨询。出版专著2部,主编或参著3部,在中英文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内容简介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AI)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外语教育领域迎来了新的研究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AI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潜力、探讨其带来的教学变革趋势以及创建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过程,对理解未来外语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讲座分析AI技术如何促进教学模式、学习资源、教学组织范式、师生角色发生改变;是否对组织的创新文化、政策制定和战略布局产生影响;用于教学实践的效能如何等问题,深入探讨其所引发的范式变革与研究演进,以期为AI赋能的外语教育提供实践参考与研究启示。


主旨报告七 构建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640 (6).png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教授

专家简介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外国语学部党委书记,中东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阿拉伯语分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合作与交流网络副理事长,北京语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别和区域研究》(核心集刊)主编。《阿拉伯发展报告》黄皮书主编。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阿拉伯古代史籍《历史大全》的汉译与研究”首席专家。

内容简介

在新文科建设与跨学科融通的大势下,本报告旨在探讨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协同发展的新范式。报告将深入剖析两大学科在知识体系、研究方法与人才培养上的互补性与内在张力,主张超越简单的“语言+区域”叠加模式。核心在于构建以问题为导向、以深度文化理解为支撑的融合机制,推动外语学科从侧重语言技能的工具性定位,向承载知识创新与战略研判的综合性学科转型,从而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构建提供坚实支撑。

四、参会人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各会员单位会员、外语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硕博士研究生。

五、报名缴费及发票事项

1. 报名

请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填报信息进行年会报名,参会报名截止时间为2025年10月28日18时。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下载会议通知。

诚邀参会代表通过参与专题发言、分组发言及宣读论文等多种方式参会。如有意向在平行会场宣读论文,须在报名信息中一并提交论文题目及摘要,摘要字数限定在300字以内,提交截止日期为2025年10月24日。论文征集旨在聚焦大会主题,引领学术交流,共促思想创生。

2.会务费标准

(1)普通代表:1500元/人

(2)研究生:500元/人,研究生参会时请携带研究生证。

(3)分会会员:1350元/人(以分会名单为准)

注:所有参会代表,交通及食宿费用自理,住宿酒店安排另行通知。

3.缴费方式

(1)个人在线缴费:通过本通知内二维码报名成功后生成缴费二维码,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在线缴费。

(2)现场刷卡缴费

(3)对公转账

账户名称: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

银行账号:

110060149018170009965

开户银行: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营业部

注:交费时请填写实际参会人员姓名和手机号码,并请在备注中注明学校(单位)和电子邮箱。对公转账汇款成功后务必将汇款单或截图等凭证发送至会务组邮箱fltrc@bfsu.edu.cn,并备注“姓名+单位+外语分会2025学术年会”。

4. 发票

会务费电子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由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统一开具,交费成功并在会议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邮件发送至订单联系人预留邮箱中,请注意查收。

5. 支付提示

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账户为本次会议唯一指定收款账户,如遇招生人员要求将会务费(或任何公示会务费之外的费用)缴纳至其他单位账户的,请拒绝支付并向中心有关部门举报违规行为,举报电话为010-63385091。

六、会务组联系方式

1.报名及会务

陈英:15920341917

何玲玲:18201650467

2.缴费及发票

金茜:010-88815360

梁钰:010-63385301

15910723891

七、住宿酒店推荐

住宿酒店由参会教师自行预订,如预订会务组推荐的住宿酒店,部分酒店订房时告知会议名称可按协议价预订,费用自理。

1.广州逸林假日酒店

房间数量及价格:50间,598元/天,含早餐。

订房信息:

2.麗枫酒店·广州白云永泰地铁站安华汇店

房间数量及价格:114间,商务大床房358元/天,商务双床房378/天,含早餐。

订房联系人:匡玉丽

联系电话:18026122886(微信同号)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丛云路810号贯耳永泰大厦

3.广州保利山庄酒店

房间数量:大床房10间,368元/天;双床房5间328元/天,含早餐。

订房联系人:陈伟荣

联系电话:13660722384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丛云路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