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5月10-11日,由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指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广东)国际智库论坛”在我校举行,论坛以“互商互信 共建共赢”为主题,邀请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中国等近20个国家的知名智库及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200余人参加会议,共商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理念与新路径。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出专版,报道此次论坛的举办情况、特色和成果,摘录与会专家的精彩观点。此外,介绍了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理念和重要研究成果。该报道推出后受到广泛关注,全文如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广东)国际智库论坛会议综述
论坛情况
“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指导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广东)国际智库论坛”于2016年5月10-11日在广州顺利举行,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本次论坛得到了中联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教育部等中央、国家部委与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理事长郭业洲,广东省政府党组成员招玉芳,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特使杜起文,汤加国家议员、议会渔业和农业常委会主席威利•辛嘉诺,缅甸前总统首席顾问、战略与国际研究研究中心主席哥哥莱等中外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隋广军主持。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缅甸、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澳大利亚、新西兰、汤加、巴布亚新几内亚、韩国、日本、蒙古、加拿大、英国、中国等20多个国家近50家知名智库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200余人与会。与会各国智库代表一致通过《广州宣言》,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隋广军宣布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网络。
郭业洲指出,智库应运用专业视角、开放思维更好参与“一带一路”研究。本届论坛着眼中国与海丝沿线国家增进战略互信、扩大经贸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加强海洋协作这四个议题非常好的契合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四个重要方面。
招玉芳指出,各国智库作为政府决策和国家发展的“智囊”机构,通过论坛迸发出共促海丝合作的智慧火花,激发出共促各国发展的新谋略和金点子。
杜起文指出,中方提出的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将更多地惠及包括南太岛国在内的海丝沿线发展中国家。
威利.辛佳诺代表汤加前副首相萨缪·瓦伊普卢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高度评价中方的“一带一路”倡议,希望中国继续加大对南太岛国的贸易和投资力度,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
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希望以论坛召开为契机,进一步拓宽中外智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作用,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建言献策。
隋广军表示,将以海丝国际智库网络为平台,结合一年一度的广东海丝博览会,举办年度海丝国际智库论坛,就海丝建设和相关国际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研讨,力争将论坛打造成为海丝沿线国家政产学研各界进行综合研讨的高端平台。
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史蒂芬·尼古拉斯指出,“一带一路”不仅仅是要铺设石油的管线或者是其他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意味金融,区域性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互联互通,政策协调,人和人之间的连接,“一带一路”的建设可以加强价值链的提升。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从物质层面、治理建设层面、货币金融层面、理念层面分析了“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与周边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亚投行、风险防控方面合作的需求与挑战。
东盟能源中心项目主任拜内.苏亚迪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解决能源问题,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解决环境问题。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开展能源合作具有更多合作机会和潜力。
中国社科院全球化与亚太研究所所长李向阳指出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周边战略重要依托、经济外交新平台、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新途径。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约翰.科顿指出,我们的世界非常需要一个丝绸之路,希望这个新的丝绸之路能够全速全力推进;我们要加强以“一带一路”为代表新的贸易机制的联动性,推动这些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我们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丝绸之路。
论坛开幕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仲伟合接见了部分中外专家,并进行了深入交流。
论坛特色
本次论坛主要有四个特点:
第一,全国首次举办。举办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际智库论坛在我国尚属首次,海丝沿线有关国家智库高度关注,积极回应。
第二,规格高、规模大、具有广泛代表性,汇聚各国高端智库专家学者。出席论坛的国内外近50家智库均是中国和海丝沿线国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智库,具有广泛代表性。
第三,各方反响热烈,外方积极参与,媒体高度关注。本次论坛专门安排了闭门分组会议,专家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迸发出共促海丝合作的智慧火花,激发出共促各国发展的新谋略和金点子。与会专家对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予以高度评价。《光明日报》、人民网、香港《文汇报》、广东卫视、《南方日报》等媒体详细报道了本次论坛。
第四,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传播与交流平台。中方政府官员和学者向外方做了政策宣讲和解读。论坛组织外国专家学者参观了中国(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和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外方对广东先进制造业、自贸区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减少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偏见与误解,双方增进了沟通、理解与互信。
论坛成果
本次论坛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建立论坛的常态化运作机制,每年定期举办一次;成立了海丝国际智库网络,达成了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意向。论坛充分发挥了智库的公共外交、二轨外交功能,搭建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民间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有效推进了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力促进了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宣传,深入了解了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真实需求与想法,大力推动了中国(广东)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专家观点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民心相通”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海丝沿线国家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是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互联互通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动各国间经济合作的同时,亟需加强沿线国家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和认同,充分发挥智库、媒体和高校在政策解读、国家形象宣传和人文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
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表示,智库可以成为促进国内外沟通的传播平台,希望论坛借助新媒体等各种渠道丰富传播方式、手段和途径,拓宽传播范围,在政府与社会、官方与民间之间搭建起沟通渠道,聚心聚力,共创辉煌。
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史蒂芬·尼古拉斯认为,虽然中国是重要的亚洲国家,但中国对海丝沿线国家并不是十分了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在认识层面达成共识,只有把个人认知上升为集体认知,才有可能实现更加广阔而长远的国家间合作。
新西兰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杰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受到沿线国家的普遍欢迎,是非常好的战略。但目前对沿线国家而言,由于缺乏完整的信息,全面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有困难,因此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参与其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何传添教授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网络是促进国内外沟通的平台,高水平智库间的沟通交流应当实现机制化和长期化;也应加强国际媒体合作,用正确的导向、新颖的视角、高质量的节目打开海丝沿线国家人民了解中国的窗口。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蒙克全球事务学院项目管理负责人玛德琳·科琦认为,智库为学界和政府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将学界的长期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为政府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中国可以借鉴中外智库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经验,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更大的作用。
柬埔寨发展资源研究所执行理事睿溪成建议,海丝沿线国家智库联盟论坛每年举行一次,分别聚焦不同的主题,智库专家可成立相关工作组,展开合作研究,彼此互访,发布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和政策方案。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洪风认为,与经济合作项目相比,中国媒体与国际媒体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方面的合作明显滞后。如果中国的传媒不宣传自己,就很难让国外的企业和民众认识你、相信你。目前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传媒体系,但没有精彩的节目,在国外很难看到宣传中国企业的优秀节目。过去正大集团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直到今天每当向中国人提起正大集团,都知道“正大综艺”这个栏目,这就是影响力。但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能够宣传中国企业的一流节目。我们希望在国外能看到更多、更精彩、更正面的资讯,向海丝沿线国家介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中国企业“走出去”。
中国驻奥什前总领事、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吴颖钦建议,在沿线国家高校互设国别研究中心,促进高校间的国际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长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继承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传播中国科学发展理念。
印尼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阿德里亚努斯·瓦沃鲁图表示,印尼副总理去年在印尼大学的讲话中谈到,要在印尼高校建立研究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友谊中心,受到印尼各大高校的一致支持。目前,印尼还没有设立中国中心,也没有一家中国高校表达过合作设立中国中心的愿望。但是印尼已经建起日本中心,专门进行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对于印尼学习中文的学者来说,建立中国中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通过中国中心能坚持长期研究中国和印尼的两国关系,通过中国和印尼高校间的交流搭建起人文沟通的网络,增进两国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学者张峰建议,在“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中设立专门的教育基金,促进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交流。
南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龙跃认为,智库和高校都要加强对多边问题的研究,即:加强对多边问题的研究;促进参与多边问题研究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和互访;培养造就具有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熟谙国际多边事务的人才。
斯里兰卡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萨曼·克勒格曼表示,“一带一路”要关注软实力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方面要特别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来进行。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日根认为,中国走向海洋已是一种文明形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和积累,但当前中国学者对历史上我国海洋文明的历史研究和梳理做得还不够。中国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向世界输出了商品,更是因为中国向世界输出了正确的理念。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向世界输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将中国和平发展理念传播出去,以获得沿线国家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简介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成立于2009年11月13日,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科研与教学资源为基础的智库,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的主平台设立在此。研究院专注于广东国际化战略理论、实践与政策等问题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和决策支持,是“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外交部政策研究重点合作单位、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广东基地、广东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聚焦“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外交”、“全球价值链”等重大问题;承担了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以及省自科团队项目等省部级研究项目80余项;完成各类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报告115份,其中获得各类批示80多份,其中被政治局委员批示6份;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外交部“重大外交政策研究课题”优秀课题组年度课题奖、广东省社科联成立50周年优秀决策咨询成果奖等20余项各级别的奖励。在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国际型战略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广东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院长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原副省长招玉芳担任。常务副院长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隋广军担任。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是广东省重点建设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牵头单位,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厦门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云南大学、暨南大学等为协同单位,并依托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建设。
中心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海丝理论创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文化传承创新;致力于服务新型开放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致力于加强海丝沿线国家智库交流合作,构建海丝国际智库网络,促进公共外交;致力于推动我国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中心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为总体要求,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构建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科学发展的协同机制和形式,重点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着力打造集学术创新体、高端智库、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交流对话四大功能与目标于一身的中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