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曾扬华:《红楼梦》是不可能续写的旷世奇书

文字:记者 黄博纯 谢琳琳 实习生 陈小雯 叶威波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04-03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红楼梦》是不可能续写的奇书”、“黛玉是在家的妙玉,妙玉是出家的黛玉”、“地上的‘花王’怎么能和天上的‘花神’相比呢?”、“贾母从未喜欢过薛宝钗”——这些连珠妙语,屡屡让座无虚席的报告厅掌声雷动。

  4月2日晚,我校“人文大讲坛”第41讲“漫谈红楼梦”在北校区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红楼梦协会常务理事、中山大学曾扬华教授主讲,党委宣传部、图书馆主办。此外,本次讲座也是我校2009年图书馆活动月的系列活动之一。曾扬华在两个多小时的讲课中,分别就红楼梦文本和红学研究状况与怎样阅读《红楼梦》作了生动幽默,深入浅出的介绍。

现场爆满
全部听众均是自发来到讲座现场,连走廊及门口都水泄不通


不能听、不能看、只能读

旷世奇书——“《红楼梦》不可能续写”

  
经过多年的红学研究,曾扬华直言,《红楼梦》是一部不可续写的旷世奇书,犹如断了臂的维纳斯,装上任何手臂都是不完美的。他娓娓道来,《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删改数次,而终究没有完成的小说。离开了那个时代,没有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没有曹雪芹的天赋和才智,如何呕心沥血的续写也不会让人满意。

曾扬华教授
曾扬华:《红楼梦》是不可能续写的旷世奇书


  曾扬华提到,八十年代,曾在广播电台细说《红楼梦》的播音员向他坦言,“红楼梦不好讲,效果不敌《水浒传》、《三国演义》。”而即将开拍的新版《红楼梦》,曾扬华也认为,新版的红楼梦不能拍好,而八十年代版的也没能真正地文本细读。“《红楼梦》不能听、不能看,只能读”曾扬华如是说。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说红学——“少一横三曲的經”

  
追溯起辉煌三百年的红学源流,曾扬华提出:“红学自《红楼梦》写作之时就已开始形成。”

  从脂批内容来看,脂砚斋、畸笏叟、杏斋等脂评撰写者与《石头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直接的交流或曰“切磋”,曾扬华指出,后世之“红学”即发源滥觞于此。而发轫于脂批,直至流传至今世的各家批语共有3000多条。

  清代有《竹枝词》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由来谈“红”者纷纷然,而“红学”这一说法则直到光绪年间才出现。曾扬华介绍了这段典故:清末儒生多潜心于经学,一儒生被问到学何种“经”时回答“是少一横三曲的經”,“經”少一横三曲即为“红”,以《红楼梦》做为“经”来做研究,一部书自成一门学问,由此“红学”的称谓风行于世。

  而对于作者问题,曾扬华的观点倾向于持疑,他认为,“芹溪”可能也只是增删批注者,而非原著者。

“岁寒三友”喻“三玉” 《爱莲说》释黛钗

——“黛玉是在家的妙玉,妙玉是出家的黛玉。”

  
曾扬华以“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分别来形容宝玉、黛玉、妙玉,“宝玉、黛玉、妙玉三人的关系就是岁寒三友,”曾扬华分析,怡红院内有松,而潇湘馆内有竹,栊翠庵却内有梅。林黛玉和薛宝钗居所的植物,书中四、五次描写到黛玉所住地方的竹子,恰恰含蓄隐喻林妹妹的高雅和节气。而宝钗院子里的却是藤萝草蔓,暗示着主人不能自理,唯求攀附的特点。

  在与现场观众一起回顾《爱莲说》的内容后,曾扬华解释,在一次聚会中,各人抽签,并要以签上的花名作诗。宝钗抽到的是花之富贵者牡丹,黛玉抽到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蓉。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象征之意,不言而喻。


黛玉是在家的妙玉,妙玉是出家的黛玉。


  谈及红楼梦中三“玉”——宝玉、黛玉、妙玉时,曾扬华就黛玉和妙玉在性格上的共同性指出:“黛玉是在家的妙玉,妙玉是出家的黛玉。”;就红玉为什么最终改叫小红指出“并不是谁的名字都可以叫玉的,曹雪芹之所以给这三个人物取玉是有用意的。”在解释玉钏可以用“玉”字是因为将“玉”字放在前面而不作为名字时,他发表了“决定事物性质的不是形容词而是名词”的观点,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铁杆尊林抑薛——“花王怎比得花神”

  
讲演中,曾扬华表达了鲜明的“尊林抑薛”立场。

  他提到,“怡红夜宴”一节写众芳占花名,有学生为黛玉占到芙蓉、而“花王”牡丹却为宝钗占到而耿耿于怀。于是他略宕开一笔问听众黛玉生日是何时,立即有人答出“二月十二”,他接着点拨道,二月十二是古时所谓“花朝”,即“花神”生日。他反问:“地上的‘花王’怎么能和天上的‘花神’相比呢?”引得台下掌声雷动。


怡红夜宴


  曾扬华进一步鲜明地提出:“著书者的倾向性(指尊林抑薛)十分明显”,并且,“宝钗才是真正的悲剧。”

  他首先指出了“含蓄”是此书一大标签,而书中“对黛玉的优点往往一带而过,正如其对宝钗的缺点一带而过”,但对其态度更有可观之处却在于书中俯拾皆是的“春秋笔法”。例如,作者对黛玉着墨始于前科探花林如海聘贾雨村为西席教导弱女,而对宝钗着墨则始于其兄因风月官司闹出人命。对两人出身环境一笔渲染,评价不言而喻。

名为蘅芜做寿,实是“征婚广告”

提问环节——“贾母从未喜欢过薛宝钗”

  
曾扬华在讲演中曾提到“薛宝钗在贾府待遇并不如黛玉”以及“贾母从未喜欢过薛宝钗”的观点,与当今很多读者的理解有所不同。对此,在提问环节中,本网记者提出请他对此观点进行论述。

  不少持相反观点的读者其一大论据为:贾母曾拿出20两银子,并授意王熙凤为宝钗做15岁生日,而对黛玉未有如此。曾扬华便以此事发论,他认为这不意味黛玉不如宝钗受宠,因为书中也未写过贾母为其“心头肉”宝玉做生日;这一节拿出“箱底发霉的20两银子(凤姐语)”为及笄之年的宝钗做生日是在打“征婚广告”,而宝玉是被说定“命中不该早娶(张道士语)”的,这一来二去正是对“谋婚”的宝钗大大不利。

  再者,曾扬华提出,贾母曾对薛姨妈夸过“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来,都不如宝丫头好”,但这正说明贾母将黛玉看做自家“女孩儿”,而宝钗只算亲戚,是外人;而且黛玉来时,贾母为让黛玉入住温暖的“碧纱橱”不惜让宝玉搬出;而宝钗一家则住荣府外后来停放过尤二姐尸体的“梨香院”——其亲疏远近自不必言。现场听众对其这一论证报以热烈掌声。

现场提问
同学认真提问

讲座结束:

——欲重温《红楼梦》,也迷曾扬华爷爷

  
讲座结束后,有同学仍意犹未尽,主动上台去与曾扬华交流,已是年近八旬的曾扬华教授耐心解答,表示欢迎他们与之写信交流,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更有“曾迷”的同学邀请教授和自己合影。

  有同学表示:“听完曾教授的解读后,感觉《红楼梦》里的很多细节都柳暗花明,回去要好好地重读文本,仔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