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4月28日,著名教授论坛第九十八讲——“创新学习与IT发展”在南校区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何炎祥主讲,信息学院院长姜灵敏主持。校党委副书记陈建平,校人事处副处长谢文新,信息学院副院长李心广、蒋盛益及信息学院部分师生出席了讲座。陈建平在开讲前代表我校为何炎祥颁发客座教授聘书并赠送纪念品。

陈建平为何炎祥颁发纪念品
综观IT发展动态学科会聚为重中之重
Internet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其自身不堪重负,升级换代迫在眉睫、水到渠成。”何炎祥从美国NGI(InternetⅡ)计划的产生背景、动机及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入手,开启了IT发展的漫谈之旅。通过图表,他阐释了软件由面向单体与系统转向网络资源的过程,指出网络式软件的先进之处:不确定的用户、多目标与多样性用户需求,适应频繁变化需求的系统动态演变,非自我拥有的网络资源。

何炎祥在讲座

听讲座的观众
在生物科技领域,何炎祥简要介绍了日本涉及“了解脑、保护脑、人工创造脑”三个领域的脑科学研究计划和瑞士神经科学家亨利·马克拉姆的“蓝色大脑计划”。他解释,马克拉姆从研究老鼠大脑的组织结构图入手,历时15年来模拟人脑的细胞结构图。
在计算机领域,何炎祥指出了两大突破:2002年日本研制出的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地球模拟器”和 2006年IBM的BLUE GENE(蓝基因)计划实现每秒1000万亿次大规模并行机。他还介绍了具有远远超越人脑运算功能和自我修复能力的生物计算机以及对密码安全存在极大威胁的量子计算机。反观国内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何炎祥则认为 “发展迅猛,但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解释了“服务科学”“网格计算”“云计算”等概念后,何炎祥重点阐释了“会聚技术”,它包括两个方面:当前四个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纳米、生物、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协同融合以及学科会聚的理念。“按照现在的科学预测,任何人活到120岁是再简单不过了。”可见他对IT的前景充满信心。讲话过程中,何炎祥始终强调学科间的交叉,“只有扩展多学科知识,才能有科研创造。”
国家创新有方 自主创新有法
何炎祥指出,国家在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措施中,不仅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还增加了对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的投入。此外,国家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注重一线创新人才的培养。
对于创新学习,何炎祥通过伽利略、谢皮罗、普朗克等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出:创新始于质疑;学会在必然中的偶然捕捉现象、从偶然中的必然发现本质;要突破思维定势,运用超常思维;厚积才能薄发。此外,团队精神、互补精神、和谐相处、分享成功、互相欣赏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以爱因斯坦为例,他给出一道公式: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培养Π型人才与score人才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针对时下中国部分科学家述而不作的局面,高等教育学府该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何炎祥旁征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的人才培养观念和具体做法,而麻省理工学院的“不为”原则更令师生耳目一新——“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的课题不做”,即要做没有把握成功的研究;与学校层面相对应,国外大型IT企业需要的是SCORE人才,即Skills技能,Creativity创造性,Owning yourself主动性,Responsibility责任心和Exe cution执行力,以及比T型人才(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多掌握一门特别技能的Π型人才(具备精湛专业能力、过硬外语能力、综合素质一流的两专多能的高级新型符合人才)。何炎祥强调,要注重动手实践,提高问题求解能力,同时注重计算机科学和物理学、数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及综合应用,以充实计算机科学本身内涵。接着,通过两个经典案例的分析——铱星系统十年计划一年破产和诺基亚公司成功占领移动通信市场,何炎祥详述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论坛的尾声,何炎祥劝勉青年学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找到并突出个人特色,决定“做什么”比知道“做什么”更为重要。

合照留念
附:
何炎祥,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美国Oregon大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系硕士,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博士。
何炎祥教授曾任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校长助理,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现兼任国家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学术工委,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教材引进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出版社“高等学校计算机规划教材” 编审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联想软件有限公司武汉分中心软件技术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浙江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北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专家组成员,湖北省信息化技术证书教育考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计算机与数字工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探索》、《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和《计算机教育》等杂志编委,中国科学、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通信学报等的审稿人,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存储的组织模式与核心技术研究”项目专家组专家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Co-Chair、程序委员会Co-Chair等。
何炎祥教授所学专业和现从事的专业是计算机软件。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并行处理(含移动计算、网格计算与Web服务)、可信软件、数据挖掘、软件工程等。主持和主要承担包括863高技术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等40余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近1/3论文被SCI/EI/ISTP/英国科技文摘/俄罗斯科技情报文摘等索引和摘录。出版著作和教材15本。其中,《分布式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已被国内许多高校选作教材。获包括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成果和教学成果奖多项。并获国家精品课程,宝钢优秀教师奖,湖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先后多次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UCI大学 、Texas大学、Utah州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开展合作研究,到法国,印度、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短期科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