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一片热忱传媒人 “星星”相惜新闻网 

文字:南北新闻社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01-09 点击数: 分享至:

 
  编者按
 广外新闻社是一个光荣的集体,荣耀的铸造离不开每位社员的努力。像每个大家庭一样,这里,每个社员各施其职,怀揣着对新闻社的责任,与新闻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从社长到普通社员,从记者、社务助理到技术员,上下一心,只为同一个梦——让广外新闻网走出广外,迈向更高。在广外新闻网开通五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奋战在广外新闻社各岗位的优秀一员。

北校新闻社老大——何文

  人物档案

姓名: 何文

职位:北校新闻社社长

所在学院:法学院

众社员眼里的何文
 
  我们北校新闻社的老大——何文姐。用稳重严谨、富有魄力、一丝不苟这些词形容我们的何老大是最合适不过。
                                是                               ——她是我们的何老大

  别看社长是一位女将,她可是外柔内刚,我们从不怀疑她的领导能力。她好像会施魔法一样,众兵将都会心服口服地跟随她的指引。
                                          
                                      ——她是“新闻女将”

  她有句格言——“当大事发生的时候,我还在”,她那份对新闻事业由始至终的认真与执着,一直影响着我们。和她一起工作,总会不知不觉地被她那种认真的精神所感染。

                                       ——她就是何大记

  作为我们的老大,为了工作能顺利进行,必然是该严肃的时候严肃,但她做事向来对事不对人。所以说,在她领导下的新闻社是个讲道理的组织。

                                      ——她是开明的“君主”

  四载相守“何大记”

  何文于2004年11月加入了新闻社这个大家庭,三年里一路走来,从记者到编辑再到社长。她凭着独特的新闻理念和领导方式,一点点地影响着她与新闻社的成长。

  “我与记者有缘,与新闻社有缘,我的大学是与记者相连、与新闻社相连的。”何文说。当周围的同学忙着到处投简历、找工作的时候,她却还专心地、默默地投身于新闻工作。到底是什么令她一直留在新闻社这个大家庭呢?何文告诉我们,她一直坚信善始善终,有好的开端也要有好的结束,她会等新闻社各方面的运作稳定下来才考虑离开,这样才不会留下遗憾。

  谈起新闻社这个团队,何文认为它是一个有干劲、讲效率的团体。5年来,广外新闻人都有着同一个目标――把新闻做好,把最好的新闻带给广外的师生们。现在新闻社上上下下正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着、奋斗着。

  与新闻社一起成长

  大学的舞台是多姿多彩的,然而新闻的舞台更让何文成长。在这个舞台上,她除了学会如何做一位专业的新闻人,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新闻爱好者。在与新闻社的同事工作的时候,铸造了一份份战友般的友谊。何文还特别谈到,主管新闻社的校党委宣传部的领导老师们教给她许多东西,既是她业务上的指导老师,更是她做人方面的导师。在他们的指导之下,她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懂得了更多处理问题的方法。

  对新闻社的展望

  “做新闻事业,交一生朋友。”这是广外新闻社不变的信念。何文希望新闻社的每一个成员能牢记这个信念,把新闻当作一份事业来做,勤奋笔耕,保持新闻热情,心怀一份责任,做一名优秀的校园记者,共同成长,收获友谊。

  南校新闻社“当家”——吴燕婷

  人物档案
                 
  姓名:吴燕婷

  职位:南校新闻社社长

  所在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众社员说几句

  作为一个领导者,她有自己的威严。她很坚持自己的原则,每当看到社员做得不好时她会生气,而做得好时她也绝不吝啬自己的赞赏。                  
                                        ——她,是“女王”

  她很喜欢开玩笑,大家也喜欢拿她开玩笑。在玩的时候,她可以比任何人都玩得更疯。             

                                ——她,是大家的“开心果”

  在朋友眼中,她是依靠。每当有朋友求助于她时,她总会把工作放一放,做个很好的倾听者,并为朋友提出建议。                      

                                       ——她,是“婷姐”

  她是个自制力很强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会按计划进行。她认为做事情不能拖,该做的就一定要做好。在这基础上,才能做别的事情。       

                                        ——她,是“能手”

  新闻社与我

  吴燕婷于2006年4月进入南校新闻社。从摄影记者到编辑,再到秘书长,她在新闻社经历了许许多多。秘书长任职半年后,她晋升为南校新闻社社长——新闻社的“女王”。于是,她“统治”的“王朝”开始了。

  谈起进新闻社的原因,吴燕婷坦率地说:“第一,我是学新闻的,加入新闻社使我有机会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第二,新闻社是一个锻炼能力的地方。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如何待人处事。”她还表示,新闻社的气氛很好,她不仅收获了做新闻的技巧,更收获了社员们友谊和新闻社老师的关怀,这一切都让她成长。

  “新闻社是一个华丽的家”

  “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吴燕婷觉得,自己就像是这个家庭里的妈妈,秘书长张元斌是管家,编辑黄云霞是大姐姐,而各个社员就是她的儿女。“大家都各施其职,努力把家的气氛搞好。我们之间已不仅是工作上的联系,已经升华到互相关心爱护的家人关系了。新闻社就像是大家的港湾,无论在任何时候,都给人一种暖融融的感觉。”

  有趣的“三角关系”

  这个“三角关系”指的是吴燕婷和南校新闻社前任社长甄晓晖、前任编辑李贤聪之间的死党关系。“以前做编辑的时候,我们三个人一条心,新闻社遇到什么重大问题,我们总一起商量到深夜,直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止。”“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们三个人有互补的地方,为的就是把新闻社搞好。”昔日的“三角关系”,今只剩下吴燕婷一人独担新闻社了,感情和责任让她更加觉得要把新闻社的事业做好。

  在感动中成长

  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前段时间的摄影展。该摄影展全面地将广外的摄影事业展现在社会观众面前,得到了各界的赞赏。为了摄影展,大家在收集图片和沟通方面都花了很多时间,这是全社成员特别是社务人员的心血之作。“当羊城晚报的总监说我们这次活动办得太好时,我感动得快要落泪了。我觉得新闻社真的成长了。”

  当家者的寄望

  在新闻社的一年半时间里,吴燕婷在自身成长的同时也看到了新闻社的成长,谈到新闻社的继续壮大,她踌躇满志地说道:“我有一个很高的理想,就是将广外新闻网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校园新闻网,让广外新闻网成为每个广外学子的主页,真正做到替学生说话,让学生们知道如果他们有什么困难,可以求助于新闻社,使新闻网真正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 

  执着与坚韧的新闻人——卢炳燊

                                               

     人物档案

  姓名:卢炳燊

  职位:原北校新闻社摄影部部长

  学院:政管学院

  卢炳燊于2005年3月进入北校新闻社。在经过两个学期的努力之后,他由一名摄影记者被提升为一社之长,后来因工作需要一直奋斗在摄影部部长这个职位上,直到退社。

     

    广外新闻社永驻我心

  毕业了,离开了母校,也离开了北校新闻社这个温馨的小家庭。但一谈到新闻社,卢炳燊依旧抑制不住自豪之情:“广外新闻社是一个很好的学生新闻机构,在广东省校园媒体中是首屈一指的。”

  卢炳燊谈到,新闻社是一个很有凝聚力的团体,每一个成员都对工作认真负责。在这样一个集体里工作是幸运而难忘的。在新闻社工作期间所拍的所有照片现在都完整地保存在卢炳燊的电脑中,对他而言,这是他大学生涯中一笔不小的财富,是一抹无法割舍的记忆。

  第一次“孤身奋战”

  卢炳燊回忆道,第一次单独出任务是报道06年6月9日至11日的第四届中法跨文化研讨会。会议持续了3天之久,他也坚持每天跟满全场,从早上9点一直待到下午3、4点左右。会议室内微弱的光线也加大了工作难度,但他努力适应,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对于那次孤身奋战,卢炳燊感慨道:“我到新闻社不是想拿那一份稿费,而是想让自己切实能学到一项技能。所以我一直都尽力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惊险实习,奔赴灾区作专题

  在新闻社工作期间发生的点点滴滴,对于每一个新闻社成员来说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而对于卢炳燊而言,06年新闻社为他提供的到羊城晚报作实习摄影记者是他最难忘的经历。06年3、4月份,韶关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水灾。实习中的卢炳燊临时接到任务跟随羊城晚报的一名摄影记者前往韶关作为期一周的灾后重建专题。当时韶关的情况十分的糟糕,没水没电,路面泥泞不堪。尤其是当地的两江镇只有一条可供进出的路,山洪的爆发使得这条仅有的通道塌了很多段,路面交通工具无法通行。为采集到新闻,卢炳燊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摄影器材,跟着摄影师傅沿着山路步行了大约一个小时才进入两江镇。在韶关的那七天里,他们没有水可以洗澡,有时甚至连睡的地方都没有。回到广州,经过短短的休整后,他还没完全晃过神来,就又接着上班实习去了。

  对新闻社的寄语

  摄影部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离开新闻社后每次看到自己的“战友”在新闻网上发的图片,都会让卢炳燊回想起自己以前在新闻社的日子,他希望摄影部的每一个成员能够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为自己的梦想、为新闻社的壮大而奋斗。

  “暖融融”的可惠姐,“暖融融”的秘书部

  

   
人物档案

  姓名:王可惠            

  职位:南校新闻社第六任社长

  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人生若只如初见

  王可惠至今对初到新闻社的第一次全社大会记忆犹新,“当时新闻社给我的感觉就是,大家就像一家人,成员都很亲切,指导老师非常和蔼。”看着一群热爱新闻的人,王可惠为他们那份执著而感动。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新闻社,并决定在这里挥洒自己的热情。她说,在新闻社越久,家的感觉就越浓。

    最可爱的人 最温暖的家

  “每次集体出动完成大型任务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新闻社时,总有热腾腾的饭在等候我们,总是那么温暖,总是那么体贴。”许多记者深有同感。

  
秘书部可能是新闻社不起眼的一个部门,却必不可少。与站在第一线记录新闻事实的记者不同,社务成员总是默默无闻地在背后做着许多后勤工作,做好指导老师与记者间、编辑与记者间沟通的桥梁。 
     
  “每天都有很多琐碎的事情,这不仅需要耐心,更重要的是彼此的互相信赖与合作。先于别人想到、细心周到、团队合作,这是社务成员的特质。”王可惠如是说。她回忆到,有一次为了找回不小心丢失的宣传板,所有的社务成员不辞辛苦。她说:“家里丢了东西,当然很紧张。社务们一起分析了很多丢失的可能性与去向,分配好各自的工作而行动,结果很快就找到了。这与大家的齐心协力是息息相关的。”

  “习惯了我的世界有你们”

  
虽然王可惠已经离开了新闻社这个集体,每当在校道上遇到新闻社的同事,他们都会很热情地叫一声“可惠”或“可惠姐”。“那种感觉没法形容,这是大家彼此的尊重,这是在新闻社收获的友谊,这将会是我大学生活中一段难忘的回忆。”她希望,秘书部的社员们能勤勤恳恳,为自己所喜欢的新闻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幕后功臣——王培斌

                                   
    人物档案

  姓名:王培斌

  职位:原南校新闻社技术部部长

  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说起王培斌,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他是信息学院04级的学生,同时是新闻社前任技术部部长,即南校新闻社第一任技术部部长。自2006年6月入社以来,王培斌就带领技术部的两名干事投身于网络建设和维护工作,某种意义上支撑起整个新闻网的运作。



   
谈新闻社

  谈起这一年多在新闻社的工作,虽然每天都有烦琐的工作,而且辛苦地做了幕后的工作却不为人知,王培斌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总服务器在北校,如果服务器出了问题,我们就要马上赶到北校进行维修,挺辛苦的。”“但我在这里也获得了实践的机会和做很多项目的经验。不善于与人沟通的我,在这方面也加强了不少。”对于自己的表现,王培斌自信地说:“老师布置的任务,我都及时并认真地完成。”

  
虽然离开了新闻社这个团体,王培斌还是对它赞不绝口:“大家都很努力,这是个做事高效、不拖拉的团体。”

  责任心与耐心

  
现在大四的王培斌对于自己要求退社时老师给予的理解很感动。对于下一任的技术部部长和新成员,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其实要做好这份工作更多的不是技术上的要求而是强烈责任心和足够的耐心,因为更多时候要处理的其实是些很琐碎的事情。”

  对技术部的期望

  新闻社的技术部到目前为止还并不多为人所知,这是王培斌最希望改变的一件事情。他希望新闻社在以后招新时能把技术部加进去,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技术部的工作中。其次,由于技术部的任务一般是老师直接下达的,技术部人员与其他社员的沟通一直比较少。“我希望以后技术部能更多地参与到其他各组的活动中,更多地融入这个暖融融的集体。”

  我们的“斌哥”

  人物档案

  姓名:张元斌

  职位:南校新闻社秘书长
          兼实习编辑

  所在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缘来是你

  
张元斌在采访中回忆:“由于我的专业背景,就想加入一些校园媒体,其实当初曾经尝试加入学生资讯中心,可后来面试失败,缘分的指引让我来到了新闻社这个大家庭。”她还表示,当初进新闻社还受了同乡师姐即新闻社第一任社长的影响。 

  第一次为写稿而哭  

  
“我刚加入新闻社时是在秘书部工作的,后来因为自己对体育感兴趣,开始尝试写新闻稿。”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做体育报道,“斌哥”提到,那次她为新闻社流下了第一次眼泪。“那是去年广外新生杯男子篮球比赛,我见过的真正非职业比赛中最激烈的一场,他们打的节奏很快,写稿时真不知怎样写出亮点,而且体育稿要承受很多评论,压力很大,当时就哭了起来。”这也是她在新闻社第一次为写稿而哭。

  特别的感觉

  当记者问到她对新闻社的感觉时,斌哥兴奋地说:“我很喜欢新闻社,感触很深。在这里大家相处得很好,跟老师的交流沟通也很好。”“和其他社团有很大不同,新闻社工作运转效率高。进入新闻社,让我了解到很多宣传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一个媒体行业的自我宣传技巧。”斌哥还特别提到:“我很喜欢新闻社的办公室,它让我工作和开会都很方便。”  

  元斌看“斌哥” 

  当问及对自己在新闻社工作的评价时,斌哥谦虚地说:“我觉得我做得还不是很好,从干事到管理人员,角色没有很好地转变,刚上任秘书长时不知怎样调配工作,也没有把工作安排到位。刚进新闻社时与同事关系处理得还不是很好。” 

  工作并享受着  

  “我在新闻社熬过很多次夜,当实习编辑的时候很辛苦,尤其前段时间民族运动会珍珠球比赛、广外新生杯和广外足球赛的举行,每天编稿都到晚上2、3点才完成。不过每次编完稿后都觉得轻松多了,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对新闻有了全新的认识。”

  生活工作两面一人

  生活中的斌哥与工作中的斌哥判若两人。“工作中的我是一个喜欢快的人,风风火火地跑来跑去,有很多事要忙。我是个爽直的人,快人快语,有话直说,不拐弯抹角,工作起来有时候说话很凶。”而生活中的她则是一个喜欢慢节奏的人,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看书。  

  
希望新闻社更好

  “广外新闻网在广外、大学城甚至在广州都是很专业的,希望大家能发扬新闻社的优良传统,把新闻社搞得越来越好。”


  他们,见证着广外新闻社的成长,也在新闻社的培育下茁壮成长。当一届又一届的新闻人在新闻社的大舞台上轮转,她们,至今坚守着。一份责任,几许执着,源源热情,也许是对他们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