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申明的是:我没有女儿。
妻最近一直嚷嚷着想生个女儿。我呢,看到朋友女儿温馨可人,有如爸爸的贴心小棉袄,时常心怀羡艳。生个女儿当然好啊!但理性告诉我,不可。其一,咱不能违背基本国策;其二,抚养孩子成本高昂;其三,谁能保证下次不会还是个大头儿子;其四,升华一下——人生本来不就是一门遗憾的哲学么?
不过,回复妻的却是这样一句:“万一生出来不像你,像我,嫁不出去你养着啊!”
扶镜自怜,想象一个也如此这般浓眉大眼的女儿,不禁莞尔。
塱边村是个什么村?看看《南方都市报》。报载一条消息:塱边村奖励娶高学历媳妇。
广东番禺塱边村近日通过一项引进人才的新规定:凡娶上博士媳妇,一次性奖励2万元人民币;娶研究生奖励1万元,娶本科生的奖励5000元。
塱边村书记解释,制定这项规定,是为了招引人才,改变乡风,使邻里和睦。村书记说:“从村里走出去的本科生只有几个,更别说有研究生了,定下这条村规,是我们对高学历人才的渴求,并寄希望于我们的后辈。”
不过,该村村规里没有指出,如果本村女性嫁博士丈夫、研究生丈夫,也可以奖励现金。
如果俺真有了女儿,如果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如果那时塱边村的“基本村策”还没废除,如果女儿冲着奖金非嫁不可……怎么办?
婚姻自由咱是知道的,也是尊重的;功利婚姻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还会存在咱也明白;以功利为目的选择婚姻不是最好但远谈不上最差咱也知道;粗暴干预女儿婚姻是错误的非法的也是徒劳的。地球人都知道。
但,俺还是有话要说。说出来,供虚拟的女儿参考。
其一,正说婚姻与爱情。
生下了你哥哥之后,爸爸在1990年代写过一篇《致儿子》的诗。给你读几句:“你的父母,在顾不上想到你的美好日子里,缔造了你的生命,孩子啊,你一睁开眼睛,没有任何遗憾。你确属爱的副产品,正因如此,你的身份,才如此珍贵,才如此叫他们不忍衰老,只将你们与青春,奉为至宝!”
恩格斯说过,有爱情的婚姻才是唯一道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于婚姻的界定,也以是否存在爱情作为唯一的法理依据。
爸爸是语文教师。从《孔雀东南飞》到《红楼梦》,个中所言之悲剧与遗憾,无不关涉爱情。即使1900年代的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让人潸然泪下的还是那种视金钱如粪土的纯真爱情。后来,爸爸亲耳听到一些个新潮女孩的择偶标准——没什么都行就是不能没钱,黯然伤神,想这世界究竟是怎么了!
其二,人才与媳妇谁跟谁呀!
奉劝女儿之后,对那个塱边村,绝对不能客气。村里的土政策,设下利益陷阱,公然对抗婚姻法。我不反对任何村的任何小伙子与女研究生产生爱情,也绝对不认为这种事不可能,但绝对怀疑那种有条件的婚姻和别有用心的所谓爱情。
引进人才,自得尊重人才。用利益来导向,从“经济人”的角度来说,也无可厚非。但这些个村必须明白,社会公权对公民私人生活的任何非法干预都是错误的,缺乏法理依据的村规,怎样包装,都是站不住脚的。
引进人才,乃村里经济发展的需要,属于利益层面;娶媳妇,娶怎么样的媳妇,乃公民个人需要,属于情感层面。谁跟谁呀!
其三,村里的理由不值一驳。
“改变乡风,使邻里和睦”,乃村里除了“引进人才”之外的说辞。设想一下,如果村里的政策真的奏效,招来了一些别有用心的“金凤凰”,组建了一系列高学历高素质家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爱情。想想,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盛况啊!
家庭在没有爱情的状况下惨淡维持,孩子一个个都不属于爱情的结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村里的社会能够和睦到哪去呢?如果“爱情缺失”成为“乡风”的本质与内核,我看,这样的乡风还是早点让海风吹走为妙。
让世界充满爱,是一句美好的歌词。让世界充满人才,什么也不是。
没有爱的人才,最终的结局无非有二:人生的厌倦者,抑或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