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大娘巾”地处于韩江三角洲的潮汕平原,是澄海莲下的一个自然村。家乡古老的民风民俗与淳朴的文化气息,是一幅自然的潮汕风情画,亲切质朴。我用最朴素的文字来述说我的家乡。
据《潮州府志》记载,“大娘巾”也称凤岭岗,唐以前是韩江出海口岛屿,因其挺立于南海汪洋之中而得名。这里曾经是我国唐宋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在东南沿海的海运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凤岭岗已形成,有码头,有街市,四通八达,繁荣至极,为“潮郡之襟喉”,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千年古邑。走进我的家乡你可以领略到凤岭古港的独特神韵,感受到千年古邑散发出来的的历史文化魅力。
“大娘巾”古味十足——古榕、古巷、古井、古书斋、古庙、古寺,而这一切又是那么恰到好处就像乡人泡茶飘出的茶香“浓浓地淡开到留下丝丝的甜”。


古榕:村子里有100多棵榕树,百年古榕随处可见。在村子南边的古榕道上参天榕树与金凤花树相辉映,200多米的道上有一眼望不尽的的近40棵古榕,每一棵都有300年至700年的树龄,其饱经岁月风霜,棵棵千姿百态。古榕荫蔽着一代代的乡人,乡人称榕树为“神树”,记得小时侯母亲总会带我到古榕树下膜拜,母亲说“这样树神会保佑我读书进步的。”古榕的一些老藤缠绕着居民的房屋,与房屋完全融为一体。村子中“仙巷古榕”就是因被古榕支干盘根错节而形成的门楼而得名的。
古巷:村子里的小孩总喜欢穿梭于大街小巷捉迷藏,坐在屋口门槛晒太阳的年近百旬的阿嬷,总会眯着眼对着一群正疯玩着的小孩说:“走一步动辄就是百年的遗迹……”村中的街道仍有很多是以古时的大商号命名的,有永兴街、新兴街、顺兴街、永和街,永兴街至今仍是村子里商业最集中的地方,这些古道已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只能从班驳的转砖瓦瓦中读出昔日商业的发达和文化的鼎盛。
古井: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子里有名的“三株井”,传说清代的蔡熙、郑埅、蔡藩等三进士都是喝这井水中进士的。老人们总喜欢把这井叫做福井。伸长身子,探究井底,可以看到井通向远方,不由让人遐想万千,三口井井通着井,水连着水,弯下腰,双手捧起清凉的井水,心会忽然变得清澈而透明,明白了乡里人为什么总喜欢来这里取水泡茶。
古书斋:溜达在家乡狭长的古巷中,从“和美巷”到“纺车巷”、从“仁川巷”到“义兴巷”会看到许多府第书斋,乡里人喜欢把“家源”标在门楣上,中过进士的会注“大夫第”。乡里直接以斋、轩、庐、园、埔为名的书斋庭院占村里住宅的40%以上,杏园书屋最具代表性,院中明亮又宽敞,内堂有一幅“题襟馆”木刻为刘墉所赠,屋里各式上百年的砖雕木雕瓷雕,不以招摇惊艳,却以和美安静动人。斜对门的蔡氏祠堂,苍老的青苔,布满裂痕的石柱雕刻下岁月的痕迹。傍晚村子里放学的孩子总喜欢在台阶上温习功课,完了就在祠堂前和石鼓木槛间玩耍。
古庙:据说家乡曾居住过十四个姓氏的族裔,又因地处与韩江出海口处,随着时光的流淌,1000多年来沉淀了各个时代的信仰,村中供奉祭拜的对象也繁多,村中的大榕树旁会遇到各式的小庙宇,供有南岳王、药王孙思邈等,庙中飘散着浓重的香火味,每逢过节小小的庙宇中更是挤满村里的信男信女。

古寺:座落在村子一头的丹砂古寺建成于明成化十三年,是潮汕鲜见的儒道释三教合流的寺观之一,三世释迦、文昌帝君和玄天上帝同时祭祀,独具特色。寺前石牌坊上的“凤来武当”、“千年宝光”题刻,揭示着古寺的源流。寺里供着三世释迦像,十八罗汉和达摩祖师等像,久经岁月的木鱼现在仍然保留着,庄严,庄重,神圣之感油然而生!木鱼和念经声仿佛就在我耳边响起。
家乡的古风古迹不但记载着潮汕历史与中原文化的深厚渊源,也为汕头港寻到了更深的源头。90年代末以来随着澄海经济的发展,“大娘巾”乡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顺着悠悠小巷,会发现很多人家都盖了新房,然而面临多年失修的古建筑却无人问津而且还会看到很多古老的宅子竟然成为一个个生产塑料制品的小工厂,更有甚者,有些住户随意就把旧宅翻新乃至拆除,地上一片狼籍, 如果这样继续任由损坏而不加以保护的话,其珍贵的历史价值总有一天会在隆隆的机器声中褪色。文化遗产是十分宝贵的,不能随便破坏,村里人要发挥聪明才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历史的文化遗产,重视开拓旅游资源。
历史在给予村子人珍贵的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使得“大娘巾”相对的封闭,村中的教育明显的滞后于其它村子,连年小学英语的考试成绩都很不理想,与重书礼,人才辈出的古风格格不入,令人担忧。这就是我的家乡,每一次心中默念“大娘巾”,都会感到无比的亲切,哪怕是村中一棵老榕树抑或是一捧清凉的井水都足够让我产生深深的爱,但是我更坚信家乡人的努力,不断地进步,因为我们大家都更想看到“大娘巾”的明天更美好,“大娘巾”不只是停在历史,而是拥有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