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预约采访的时间还有十多分钟,记者就在办公室门口见到了精神抖擞、笑容满面的刘齐生老师。走进他的办公室,吸引记者视线的,是桌面上一张张用玻璃压好,写得满满的明信片以及学生拍摄的刘老师课堂教学的照片,还有一本厚厚的相簿,“这些都是学生送的,说是毕业了,给我留个纪念。”说着,刘齐生指着其中一张明信片,向我们讲述了他在教学中的感悟与心得。在这样轻松的气氛中,记者开始了对刘齐生的采访。
刘齐生
改革创新,做更好的教育
刘齐生教授的“德语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在许多人看来也许会十分枯燥,他向我们介绍他独特的授课方式:“讲故事”。“其实很多难懂的大道理,用讲故事的方式说出来,就非常简单明了。讲故事,也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的非常古老的方法。”一个个德语小故事,传达着课程的精华与核心,传达着刘齐生对学生的殷切教导,故事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开口说的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除了讲故事,刘齐生还十分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他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课题,对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在他看来,很多学外语的学生其实很少有真正的使用外语的交际能力,而学生有时也会非常迷茫,不懂得怎么去解决问题,因为很多人理解的交际能力并不等同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说道。正是因为一直有着一种作为老师传授知识的责任,刘齐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更加高效优质的教学方法。同时,他也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源,为学生创造国际化交流的空间,不断加强与德国学校的交流联系,积极为学生们创造更加优质的实习实践平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目前,刘齐生致力于建立德语学习者语料库,探索研究中国人学习德语的学习状况,力图寻找更好的更适合中国人的教学方法,为其他语言的学习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引进人才,投入学校学科建设
刘齐生刚到我校时,德语系仅仅有一个规模非常小的硕士点,目前,德语系有博士学历的教师不断增多,设立了博士点,也新增了专业硕士点。“我相信在这么多优秀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德语系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他说。“我愿意为每一位老师创造条件,希望能促进我们德语系的整体发展。”刘齐生如是说。他在教学工作十分繁忙的同时牵头成立“欧洲移民危机管理研究”校级创新团队,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鼓励每一个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与大家一起努力,做好学科建设。
刘齐生珍藏的明信片及相簿
立德树人,做真正的大学教育
当被问到眼中好老师的标准时,刘齐生说,我认为,“立德树人”是作为教师需要铭记和践行的。“教育不等于教书,一位合格的老师在大学里除了教授学生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努力学习成长为有才、有德的人。”在长达三十四年的教学工作中,刘齐生始终秉持这一观念。“我们不能仅仅是教语言的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塑造。”
立德树人,是对学生的教育,也是老师自身的要求。在教师办公室,记者看见堆成小山的德语工具书,刘齐生笑笑和记者说,家里的藏书量还要更多。“我自己应该算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微信朋友圈几乎都是处于关闭状态,有时间会习惯通过看书来学习。我一想到上海译文出版社拟的一份书单,上面的书我才读了三分之一不到,就真的是感到汗颜。”每天早上用手机收听德语新闻的习惯,刘齐生也坚持多年,成为一直跟随他的习惯。“我一辈子坚持一件事情,那就是读书。”他这样向记者总结。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每一个人都要终身学习”。不论学生以后是否从事有关德语的工作,他都希望学生能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信念,永远不要放弃德语。刘齐生向记者讲起了一位学生,毕业后做警察,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用不上德语,却保持着一直学习德语的习惯,回校的时候仍能够和老师用德语聊天,这让他感到很欣慰。终身学习是他的生活信条,他也以自身的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刘齐生兢兢业业,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也为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以自己的行动来诠释“教师”这一职业的内涵。
记者手记:
在整场采访中,最让记者感到感动的是刘齐生老师对于德语的热爱和对学习的坚持,他说,德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也是了解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读书与学习是他要坚持一辈子的事情。他还嘱咐记者,要在最后的成稿中写上他对于所有学生的寄语:每个人都要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