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名师风采】刘胡敏:以文学为桨,畅航人生

文字:陈莹 丁诗敏 林姝含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梁玲华 陈莹 发布时间:2019-03-03 点击数: 分享至: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关键问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校教师在平凡而又神圣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党委宣传部、教务处联合推出【名师风采】专题,专访获得各级教学名师称号的老师,分享他们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上的思考及心得,展现他们“潜心教学、学高为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近期推出的是2018年获评校级和省级教学名师的11位教师。

专题完成之时,恰逢“三八”妇女节来临。在此,本网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岗位的全校女教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刚到达采访刘胡敏教授的指定地点,她得体干练的着装、温暖亲和的笑容让记者们紧张的心情瞬间松弛了下来,正式采访前简单的寒暄更是迅速让我们对眼前这位温润谦和的女教授产生好感。而在接下来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除了完成采访任务,我们每个人更是收获颇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抵如此。

2018年第五届校级教学名师刘胡敏

文学之用,厚积薄发

在当下选择专业或是专业方向的时候,英美文学总会面临难以被同学们接受的处境,同学们不是认为文学“枯燥”便是认为它“没有用”。然而,曾担任我校英文学院英美文学系主任的刘胡敏讲授的《希腊罗马神话》以及《英国文学》两门课程广受同学们的好评,大家都评价她的课“内容充实”、“很有意思”、“让人印象深刻”、“对人生很有启发”等等。她本人也表示希望自己的文学课让同学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文学知识,更是让文学给同学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提到文学被冷落的现状以及文学的作用,她掷地有声地说道:“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良好的人文素质是不可缺的,而文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言功底。”

刘胡敏告诉我们,她大学毕业后曾到一家香港公司面试。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老板并没有问她任何跟公司业务相关的问题,而只问了她是否知道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我立马就答了上来”。老板当场决定录用她,因为这个老板相信“热爱文学的人也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她还提到,2011年在办理美国签证面签的时候,同为修习文学出身的美国领事在与她简短地聊了关于美国现当代文学的知识后,马上宣布她成功获得赴美签证。在刘胡敏看来,“文学是打好语言功底的关键”。她在2011年获得“中美教育基金奖学金”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访问学者,是当年该基金在国内各大高校遴选的3名40岁以下的博士生之一,并且她也是当年唯一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基金评审主席、斯坦福大学著名美国学教授Shelley Fisher Fishkin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proposal写得太好了,这是我们为什么把奖学金给你的原因。”这些经历,让刘胡敏十分感谢文学,而这正是文学的“有用”之处。

团队建设,薪火相传

积极建设教学梯队、培养青年教师是刘胡敏担任系主任以来一直坚持的作法。在谈及团队建设时,她说起自己在进入我校以来,也一直得到许多老教师言传身教的指导和帮助,而在众多老教师之中,她再三提到了马建军老师对她的影响以及培养。当时很多大学能够教授英美文学课的老师都要是有点资历的教师,然而当时身为文学系主任的马建军大胆创新,让许多年轻教师来听课,之后又安排他们讲授文学课,刘胡敏便是其中受益匪浅的年轻教师之一。她表示,自己这一辈的青年教师都是被一个老一辈教师带领着走出来的。如今,除了她自己创新出来的教学方法,“许多讲课方式,例如文本细读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点面结合的授课方式,都是从马老师那里学来的”。

正是得益于马建军,刘胡敏从对希腊罗马神话的一无所知,到如今能在课堂上结合文学文化知识对神话故事进行多角度解读,使这门课程大受同学们欢迎。当年,正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她和王琼老师一起编写了《希腊罗马神话教程》。这本教材2004年第一次出版,2017年重新改版后在外研社再次出版,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部希腊罗马神话教材之一。国内目前能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也不多,采访过程中她几次由衷地说道“梯队建设对一个学院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更是非常重要的”,她希望各个学院都能有优秀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与培养,使得优秀团队的建设及“传帮带”的精神薪火相传。

戏剧作辅,教学相长

在上好英美文学课的同时,刘胡敏还积极将英语文学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而戏剧就是她的一个重要抓手。在担任系主任5年时间里,她坚持大力推广并打造学院一年一度的传统赛事“戏剧大赛”,亲自负责大赛的统筹和综合管理工作,邀请专业的戏剧演员和老师来院指导学生,把大赛的表演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2013年6月13日英文学院第15届“戏剧大赛”成功登上广州大剧院的舞台,表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2014年“戏剧大赛”获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成就奖”;2017年第19届“戏剧大赛”的表演剧照被刊登在国内核心期刊《戏剧艺术》第5期。

此外,刘胡敏在2014年创办“英文戏剧社”,继续邀请国内外戏剧领域的专家培训学生,为学院培养了很多戏剧导演、编剧和表演方面的人才,进一步推动了戏剧社和“戏剧大赛”的后续发展。该剧社成立至今已进行4次全幕剧演出,其中1次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50周年校庆献礼演出。“戏剧大赛能为学生创造进一步学习英语戏剧和文学的机会,让他们将英语文学通过戏剧的形式呈现,提升他们学习英语文学的兴趣。”她提到,在编排一部戏剧中,同学们会充当不同的角色,如导演、编剧和演员,而身处不同角色的同学们要学会如何进行沟通、协调和排练,这也是对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另一种锻炼和培养。她呼吁各位老师在进行科研的时候,可以多开展与教学有关的学习和研究,注重教学与研究的衔接和结合,以教促研,以研兴教,教研相长。

乐学乐教,循循善诱

作为一名寓教于乐的教师,刘胡敏更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时俱进,努力与时代和社会接轨。如她在课堂上采用微信群内发表情包签到,“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点名效率外,还能调节课堂气氛。此外,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她还经常让学生讨论问题,之后让学生把答案发到微信群里,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答案,受到别人的启发,之后她再点评学生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既可以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刘胡敏还讲到,“作为一名教师,上好课是关键。我从不会带着个人情绪走进教室,以免影响学生听课。我把我的每一堂课当做一次舞台表演,尽量让每一次表演都十分完美”。她经常在每学期期中的时候收集学生对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进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她对教学的认真、细致与敬业还体现在她“因专业施教”的举措。例如,她在教授高级翻译专业的学生文学课程时,会把重心放在文学翻译上,让学生在课后翻译诗歌或短篇小说,把文学和翻译更好地结合,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英美文化专业的学生时,她会在授课时把文学和文化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识,通过加强文化知识的讲解让这些知识对他们未来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而教授文学专业的学生时,她会加强文本细读和文学理论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撰写出专业的文学批评论文。因专业施教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专业的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在讲到如何把文学文化知识结合在一起讲授文学课时,刘胡敏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在讲到希腊神话的药神Asclepius时,她会告诉学生世界卫生组织的标识设计灵感源自这个能够起死回生的药神,因为药神的象征标志是一条蛇绕在一根手杖上,而世界卫生组织采用了跟希腊神话药神手杖相同的标识,意图以此表达世卫组织“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的宗旨。在讲到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时,她会告诉学生这个剧的原型来自罗马神话关于Thisbe and Pyramus的一个爱情悲剧,并通过对这两个非常相似的故事的悲剧情节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原型批评”来分析文学作品。另外,为了提高希腊神话课的实用价值,她在讲解希腊英雄时加入了美国著名比较神话学研究专家Joseph Campbell关于“英雄模式”的分析。她通过放映迪斯尼卡通电影Hercules的片子给学生讲解10个英雄模式,并让学生讨论影片中哪些情节反映了哪个“英雄”模式。最后,她要求学生运用Campbell的“英雄模式”来分析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或电影中所体现的“英雄模式”。通过这种分析,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让他们通过分析了解到不同国家的作品其实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东西可以互相借鉴。

对于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英语文学,刘胡敏提到可以在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多做读书笔记与摘抄,摘取一些自己觉得可以借鉴的好词好句,并多看多用,在看完一本书时,也可以多写读后感,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英语水平。

 

从教18年来,刘胡敏始终坚持育德与育才并重,注重运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赢得学生的广泛好评,多年来学生的评教分数在教授同门课程的老师中位居前列,她本人共获得校级和院级的本科教学“优秀教学奖”以及“研究生课程质量优秀奖”23次,并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本科生导师”等荣誉称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刘胡敏在教学中不忘初心,积极探索英美文学教学的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为学生传授更多文学的专业知识,使得“文学”这支桨,可以带领越来越多广外学子畅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