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我校商英法庭口译团队尽显国际化特色

文字:北校要闻部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5-30 点击数:

  
  编者按 今年2月和4月,我校商英学院法英系的沈璐和余蕾老师分别在“IPAD商标侵权案”和奇虎(360)诉腾讯(QQ)案中高质量完成法庭口译工作,广受外界好评。十年前,我校老师开始以个人身份参与广东地区法庭口译工作;十年后,我校法庭口译团队已初具规模,领先于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我校法庭口译团队建设成果显著,为法庭口译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广东省的法制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大推进了我校的国际化进程。

崭露头角:“IPAD商标侵权案” 为外籍证人作口译
  今年2月29日,沈璐担任“iPad商标侵权案”的二审法庭口译员。该案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关注,百余家中外媒体、“苹果”公司高管、美国驻穗总领事馆工作人员等到庭旁听。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深圳卫视等国内电视台派出直播车进行现场直播。
  “在接到任务时,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为谁翻译。”沈璐说。尽管没有任何资料,时间紧难度大,她依然接下了任务。法庭口译特别讲究逻辑,对法律术语要求特别高,而且口译员的工作可能会影响司法工作,甚至会影响审判的结果。沈璐指出,在法庭现场,原被告双方有很强的利益冲突,口译员是中立角色,对信息点的细微处理都会引来观众的不同理解,所以必须顶住压力,保持中立态度。


Ipad商标案中沈璐为“苹果”证人作口译

  “如果得知我后面坐了一排‘苹果’的高管的话,我当时可能会更紧张。”沈璐笑称。沈璐表示当时自己并没有多想其他事情,只是一心想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庭审顺利完成后,法庭的工作人员对我校法庭口译团队高质量的翻口译大加赞赏。我校法庭口译团队在广东司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迎难而上:翻译中国互联网第一反垄断案
  今年4月18号,余蕾参与了备受瞩目的奇虎(360)诉腾讯(QQ)案的庭审。该案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第一反垄断案”,也是广东省高院开庭审理的首宗反垄断案件,诉讼标的高达1.5亿元,庭审当天吸引了国内外六十多家媒体到场追踪报道。原告方聘请了英国资深竞争经济学家作为专家证人出庭。作为业内屈指可数的既有反垄断法又有互联网行业相关口译经验的法庭口译专家,余蕾接受了广东省高院聘请担任该案法庭口译工作。
  余蕾说:“由于中国内地法庭口译程序还没有规范化,直到庭审前一天傍晚,我才拿到部分庭审材料,长达100多页。无法进行译前准备,这对一般会议口译来说是大忌,但当时为配合高院顺利开庭,我选择了临危受命。”


沈璐、余蕾(中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国际会议同传译员

  到庭之后,余蕾才知道是为外国专家证人翻译,余蕾在进行口译时,遇到了不少困难,她说:“专家证人提供证言的依据是一份厚厚的专业经济学报告,双方律师花了数月时间研究,而我却只有几个小时来走马观花,我连休庭时间都全部花在研读报告上。” 而且,该案庭审的抗辩性极高,双方律师都采用了强硬的语言策略,包括打断对方律师陈述、证人发言,甚至法庭口译。“但我必须以大局为重,不能被他们影响,必须顶着困难完成工作。”余蕾说。

  庭审从上午9点一直到晚上近8点,顶着众多媒体瞩目的巨大压力,忍受着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刁难,面对心理和生理上的巨大挑战,余蕾坚持完成了持续长达五个小时的法庭口译工作,其优异的专业素养、严谨的职业操守和敏捷的现场反应得到高院法官们的肯定,原被告双方律师的认可,以及在场的数位知名反垄断专家的赞许。

 

十年成长:打造顶尖团队
  从最初的老师以个人身份担任法庭口译员到后来大规模地开展法庭口译工作,甚至推动整个广东法庭口译工作的发展,广外口译团队从开始形成到壮大,至今已逾十个年头,处处彰显国际化特色。
  2001年,在当时涉外案件不多、法庭对此类案件的规范制度也不健全的情况下,我校老师便以个人身份为法院提供法庭口译。2005年前后,口译团队成员开始大规模参与法庭口译。而2007年则是团队有组织地开展工作的一年:通过实习基地——广州市泰领翻译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平台,为法院等机构提供社会服务。
   “当时从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到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涉外案件的法庭口译几乎由团队包办。”沈璐介绍说。商英学院法律语言研究所所长杜金榜表示,广外的法庭口译之所以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得益于广外法律语言学科团队的优势以及团队身处广东这个涉外案件频发的特殊环境。
  到现在为止,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广东地区的涉外会议以及国际上的外事访问都有我校法庭口译团队成员的身影。他们还经常在与广东省内的各级法院一起开展的研讨会中,从学术、科研、实践等角度提出关于法庭口译规范化的问题并与法院法官展开讨论。

勇开先河:推动法庭口译规范化、制度化
  目前,我国的法庭口译的现状是:由于没有相关的立法,聘请译员和庭审口译操作等比较随意,大部分民众并不了解法庭口译这一特殊职业。位于对外开放门户的我校法庭口译团队深知,若广东省法庭口译规范化和制度化则将直接影响中国的法庭口译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据介绍,我校法庭口译团队已经在深度参与广东省的法庭口译规范化,他们与业界的联络非常多,并曾尝试把英国法律口译的资格考试引进中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后未能成功。余蕾说:“推动法庭口译规范化的主动权在司法机关手上,我们只能够摇旗呐喊,广东省在法庭口译规范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包含了大部分广外人的心血,希望能够把这份努力推广到全国各地并最终推动法庭口译立法,通过立法把法庭口译员的角色确定下来。”
  据悉,我校法庭口译团队经常与翻译公司合作开展研讨会,并邀请法官参与其中,共同商讨法庭口译规范化事宜,制定临时性的法庭口译规则等,目前也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孜孜不倦: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为我校法律语言学科的领军人物,杜金榜表示:“法庭口译工作对个人资源的要求特别高,口译员要年轻、反应快、语言功底好、翻译能力强,既要懂中国法又要懂外国法,这样才能够真正胜任法庭口译的工作。这也比普通翻译的专业性要求更高。”
  为适应法庭口译的高要求,杜金榜提出,法庭口译专家要年轻化,广外法律语言学科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专家。“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从基础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以及基础实践技巧抓起,注重方法的培养和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


我校商英学院法律语言学研究团队

  商英学院语言应用学博士张新红提到:“法庭口译员在口译中难免遇到法律文化冲突的问题,中国与外国的法律也存在很多的差异,在角色定位上中国法庭口译员和外国法庭口译员也不太一样。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我们注重强调在中国法律语境下,培养学生的法庭口译能力。广外现采用多模态法庭口译教学法,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外,还采取了组织学生建立模拟法庭,派学生到法庭进行口译观摩等新的教学模式。”
 
接轨世界:国际化特色鲜明
  这支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顶尖团队不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更为推动我校“国际化”的进程作了突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科研与交流、教学、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第一,团队成员在杜金榜教授、张新红博士和袁传有教授的领导下,参与法庭口译、各种语言学的国际会议,以及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让世界上更多国家和地区了解中国大陆的法庭口译工作。
  第二,团队把在法庭口译等工作过程中取得的实践经验带进课堂,从而将法庭口译扩展到法律语言学的专业。团队的老师还参与国际语言学方面的科研项目并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学生们可以通过基地的实习、翻译司法文件,以及观摩真实的法庭口译,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更好地为涉外法律机构服务。如沈璐所说,学校的学生能提供高质量的涉外服务并获得社会的肯定本身就是一个学校“国际化”的体现。
  第三,团队着力于为法院、司法机构等提供越来越好的法律翻译服务。他们与司法部门科研方面的合作以及其为法院翻译其对外宣传有关诉讼的介绍文件,实际上是团队成果的宣传与分享。沈璐认为团队在为涉外机构服务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是学校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采访过程中沈璐特别提到,口译团队不仅为广外的“国际化”作出突出贡献,更推动了广东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国际化”。一方面是由于法庭是一个国际化程度高的特殊场合,另一方面由于广东作为国家涉外大省需要树立“国际化”的形象。所以我校口译团队积极参与法庭口译及作贡献,与广外、广东、国家的国际化战略都有密切的联系。

  编后语 我校的法庭口译团队实战经验丰富,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上,他们将把实践成果上升为理论,从而扩大我校团队的影响力。一支团队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团队中的张新红、杜碧玉、张舟、徐优平、王欣、谢静等各位老师也多次受聘于广州市中院和广东省高院担任法庭口译工作。近年来,法英的口译团队承担了数百场庭审的法庭口译工作,在业界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与国内其他高校从事法律口译教学的教师队伍几乎没有法律口译实践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我校为“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的时候,法庭口译团队也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专题策划:记者 聂烽

专题采写:记者 杨小煜 梁颖 聂烽  陈舒婷 实习生 林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