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我校研讨“2011计划” 重点建两协同创新中心

文字:郑春生 曹金芳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7-12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如何依托我校学科优势、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如何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我校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7月11日至12日,我校组织专家对“2011计划”进行了研讨。校党委书记隋广军,校长仲伟合,校党委副书记陈建平、卢景辉,副校长方凡泉、许国彬、顾也力、刘建达、石佑启、陈德萍、何传添等校领导,以及相关部处、学院及科研机构负责人出席研讨会。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讨会现场
    7月11日的第一阶段会议由副校长石佑启主持。研讨会上,发展规划处处长陈伟光围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关于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作了报告。他重点就学校“2011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实施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具体意见。陈伟光说到,“2011计划”的重点任务在于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需遵循“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等基本原则。随后,陈伟光针对“面向区域发展类协同中心”组建培育方案作了详尽的说明。他从组建要求、方向选择原则、中心名称(方向)、校内依托单位、校外协同单位、目标、运行体制、中心负责人和内部管理体制、研究团队、主要任务、机制改革、学校支持等十几方面展开论述。
   
随后,科研处处长阳爱民作了题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设想》的报告。他从 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称、对“协同创新”的理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理解入手,概述了创新中心的构想,构建了创新中心的建设框架,并对中心主要研究的任务(或问题)提出了初步设想。此外,阳爱民还就创新中心定位及主要功能、设立理由、创新中心组织结构形态、组织结构图、成员构成、运行机制、实现协同创新的路径、建设的信心、相关信息等多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自由讨论阶段。相关部处、学院及科研机构负责人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讨论,他们先后发表意见,纷纷就选题、思路、框架、定位,我校的特色、优势和面临的困难、挑战,以及申报的立足点和对我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等诸多方面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第二阶段会议现场
  
 12日上午,“2011计划”研讨会第二阶段会议由仲伟合主持。仲伟合说,经过昨天的会议讨论,大家已经形成了几点共识:一、国家实施“2011计划”,对我校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这次机遇;二、我校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依托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三、确定了我校着重建设的两个协同创新中心:面向文化传承创新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四、我们要以冲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为目标,立足高起点,以此推动我校协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与会校领导就“2011计划”提出了许多建议。
    隋广军以《统一思想,全面深入理解  全神贯注,全力行动推进》为题做了总结讲话。他说:“实施‘2011计划’是广外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时的重大抉择,这不是少数人、少数部门的事情,是学校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是各部门工作的重点,所有领导干部都要关注、思考这件大事。我们对此既要满怀信心,更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他要求有关牵头部门尽快、更准确地理解“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内涵,确定协同单位,迅速形成方案。各部处都要围绕“2011计划”拿出行动方案。
   
仲伟合现场部署发展规划处牵头尽快制定出我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申报方案》提交7月14日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


 

相关新闻链接

科研创新与发展论坛聚焦“2011计划

发挥学科优势 拟建两类中心——陈伟光解读“2011计划

顾也力:科技活动月是落实“2011计划重要环节

我校研讨“质量三十条”和“2011计划

2011计划实施 高校又遇发展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