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彭未名剖析人文精神失落的前因后果 

文字:记者 赵伯麟 实习生 张国耀 陈琴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11-01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在一个功利心态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文学术可有可无?人文精神还存在于当代的知识分子中?知识分子如何继承和发扬人文精神,塑造自己的人格形象?人文精神的实践性体现在哪些地方?11月1日下午,在我校南校区八角楼会议室的人文大讲坛上,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彭未名教授旁征博引地从人文学术危机的出现、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的重生以及人文精神的原则与实践四个方面,对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本次讲座由校党委宣传部、图书馆共同举办。党委宣传部部长孔晓明出席并主持讲座。

人文学术的危机

  讲座中,彭未名指出,当代人文学术遭遇危机,除了外在的浮躁风气渐浓、功利化意识日盛、政治经济上的压力等因素外,内在因素更不容忽视:“人文学术的内在生命力正在枯萎!”这些都使得人文学术陷入根本危机。“问题在大陆,提问在海外;现象在大陆,解释在海外”,关于人文学术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彭未名独到地反映了当今中国的人文学术现状,并指出人文精神的淡化和失落是危机的主要原因。

彭未名分析当代人文精神现状

人文精神的失落

  “现在的知识分子要么学苏秦、张仪去做工具——媚俗,要么把学术看作自我逃避的场所——自娱,这都不是人文精神,也都无法重建人文精神。”彭未名直指当今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失落。首先思考怎样做而不是做得好不好,文章没有自己的信仰,知识话语权也失落了,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在丧失。过分急功近利是人文精神失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他坦言,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人文精神的重生

  谈及如何重建人文精神,他表示知识分子除了应有自己的价值,也要对社会对现实负起应承担的责任和光荣,要有使命感和正义感。从自己做起,体道、证道、弘道,对生存意义和终极关怀进行重新的体验和思考。他强调知识分子不能忘了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才是终极目的。

人文精神的原则与实践

  彭未名认为,人文精神的原则是普遍主义的,而在实践中却必须是个体主义的。在实践中,每个人都有其选择的自由,但是他必须要行动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超越普遍的人文精神原则,否则就不会有公理正义和是非。他指出,人文精神应该成为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一种规范,一种生存方式。

  末了,彭未名一连串的对人文精神的自我发问引发了听众的深深思考,同时他积极回应了师生热情洋溢的提问。

 

附:
  彭未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主任,教授,教育学博士、行政管理博士后。系南粤优秀教师、“千百十工程”人才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思政课名教师培养对象,中国院校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办评估专家、广东省高级职称评审学科组评委。主要从事道德文化与道德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和院校研究、公共政策与公共治理研究。

相关链接:本土系列《人文大讲坛》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