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真知影响人生--走进羊城晚报

文字:肖毅灵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3-01-04 点击数: 分享至:
当你看到他们时,他们和新闻在纸上,当你没看到他们时,他们和新闻在路上,这是记者的真实写照。 在羊城晚报教科文部实习的短短一个月里,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一个记者的甜酸苦辣。 在羊晚,记者有“三怕”。 一怕缺少新闻来源,对记者来说,新闻线索就是生命线。记者每天通过通讯员或报料人得到的线索远远不能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为此记者必须具有灵敏的新闻嗅觉,善于发现、挖掘新闻,就像某位记者说的那样,当你在做某件事情时,就要琢磨一下这事有没有新闻价值,有没有往深处挖掘的地方。但是,就记者的职业道德来说,又不能制造新闻。所以,记者就永远都走在寻找新闻的路上。 二怕采访不顺利,采访是记者的基本手段,没有它记者无法生存,这话听上去有点夸张,但综观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的全过程,采访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实在不容低估。在记者们眼中,一次顺利的采访往往意味着一篇好报道的产生。但采访本身并不是一件易事,无论你的准备如何充分,在采访过程中总有可能遇上一些突发问题。例如语言,许多从北方来的记者初来乍到,在面对很多只能说粤语的采访对象时往往束手无策。但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例如临时找翻译,笔谈等去完成采访任务,而不会因为这样的困难而放弃采访。而记者们又是天生的语言者,他们很多人往往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粤语的规律,并能把它运用在采访实战上。另一个很重要的是记者的交际能力,一次好的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语言上,甚至可以说是思想上的交流,当采访遇到僵局时,记者必须用尽办法使采访向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尽可能获得最多的信息,这对记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羊晚的社会新闻做的如此出色,就跟记者们过硬的素质以及他们长期接触社会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方法有很大关系。 三怕稿子被“枪毙”。作为社会信息发布以及舆论监督的窗口,新闻媒体一向是个极其敏感的舞台。因此记者对社会敏感点的报道就要掌握好分寸,这让人联想到“宋玉之美”,少一分则达不到揭露,监督的目的,增一分则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在教科文部,记者们就提出了一个“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的口号,意思是争取每篇写出来的稿子都能顺利发出去,给读者以真实,给社会以监督。 当被问及记者必备的素质时,很多记者的第一反应是敬业。而他们也以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他们是如何的热爱新闻事业,教科文部的孙璇副主任在作一系列关于环卫工人的报道时,为了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隐姓埋名跟环卫工人们一起生活,在那几天里,他最辛苦的时候要每天晚上掏大粪到凌晨2点,然后4点多又要去扫大街。他完全可以采访几个环卫局的领导,或者挑点轻松的活干,但他说:“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要把报道写好,我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接触他们的生活,亲身感受才是最真实的,作为记者,我应该把生活最真实的那一面展现给读者。” 很多人说起记者时,往往会提到“狗仔队”“收红包”之类的,而不去关注记者生活的真实一面。与日报很大不同的是,作为晚报,羊晚每天的截稿时间是早上10点半左右,这意味着如果记者们要发当天稿的话,必须承受极大的压力,采访、写稿必须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完成,很多记者往往在前一天晚上就在不断的为第二天的采访做准备,然后一直紧张工作到第二天中午才可以稍微放松,虽然如此的辛苦,但记者们很少有怨言,很多可在第二天才发的稿,他们往往坚持争取当天发,为的就是把消息最快的传递到读者的手上。记者们往往以此为乐,他们没有午间休息,困了就伏在桌面上打个盹,中午一般只能吃个简单的盒饭。每天下午,报纸带着油墨香来到读者手中时,记者们往往已经为明天的报道做准备。很多人往往很容易忽略记者其实也是很平常的人,他们希望有正常的生活,但真实的情况是记者是离婚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群体,正常的生活规律对记者来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很多记者往往在职业与家庭以及个人健康之间无法兼顾。但在记者们心中,困难在职业道德面前是如此的渺小,社会给了他们传播真知的机会,他们也以此为荣。因报道洛阳大火等重大新闻而闻名的李宜航所说的最有代表性,“有两个地方能让你感到安全和崇高,一个是学校,另一个就是报社。” 在羊晚,人们往往把自己称为新闻人----客观真实与主观能动性完美的结合体。而在羊晚这短短的30天里,这群新闻人给我传递最多的信息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记者,必须对真知保持最原始的冲动以及最热切的追求,永不放弃。(校园网记者 肖毅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