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部分师生反映的学校学术氛围不浓的问题,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孔晓明认为有多种原因:“首先,从学校类别来讲,外语类院校在进行学术研究方面受到学科本身的限制;其次,过去学校定位为教学型大学,现在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但这一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最后,我校教师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压力大,对师生们开展学术活动造成负面影响。”如果从体制上来看,他认为:“学校还没有形成一个对各类学术活动进行宏观布置和统筹管理的机制,导致各教学科研部门和各机关职能部门在进行学术活动时的关系无法理顺,缺乏协调,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了。”
孔部长介绍说:“认真统计一下,其实我校的各类学术活动是很多的,仅三月份就差不多平均每个工作日一次,不能说没有学术气氛,当然质量和参与的人数仍需提高与扩大。近段时间以来,我们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去加强宣传力度:对于校内的学术讲座,学校新闻网一般会进行事前的预告和进行中的报道;校报增加了“学者访谈”栏目,并加强了对学校学术活动的报道;会同校团委等有关部门在校园内设立学术海报宣传栏;图书馆利用其滚动屏幕为学术讲座做宣传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他认为,打造一个成功的学术讲座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准确选题,精心准备,二是优秀的演讲者,三是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四是合适的时间地点。这仅仅是针对单个学术讲座而言的治标方案,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术氛围不浓的问题必须理顺管理机制,必须直面体制上的问题。
他指出:“当我们谈论学校的学术氛围不浓的问题时,实际上找不到应对此负责任的部门。”他建议重新思考以下问题:学术活动应该是哪个部门管而实际是哪个部门管?怎么管?用什么载体去管? (金慧霞 廖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