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记者节”系列报道三:大家都来评评我们的校园记者

文字:综合报道小组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4-11-10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学生在校园媒体建设中起到重大作用,他们为校园新闻事业贡献着,同时也为自身经验阅历积累着。那么,在老师、同学眼中,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群呢?本网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一些老师和同学。

 

新闻系学生说:热情催我前进

 很多人的感觉就是,校园媒体是交流学院尤其是新闻系的天下。忽略说法本身,我们来看,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新闻学子奋力打拼在校园媒体呢?

 

  “我喜欢新闻,而且做校园记者对将来就业有帮助。《校报》和《广外新闻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大舞台。”新闻社的雷同学简洁地说道。在《通讯》工作了两年多的姚同学说:“我是学新闻的,当然要参加新闻实践。我喜欢《学生工作通讯》的文化,它报道比较深入,与我将来想从事深度报道的目标一致,而且面试严格,很有挑战性。”

 

这应该代表了很多校园记者的心声了,一份对新闻的热爱把大家紧紧的团结在校园媒体中。不过,在各新闻学子在各大校园媒体打拼的同时,一些新闻系的学生却另有自己的看法。

 

部分同学自称瞎打误撞进了新闻系,对当记者没有兴趣。大二的吕同学直言想多读点书,没有时间做记者,而廖同学想锻炼,但总是在犹豫,每次下定决心的时候,已经错失了招新的机会。她表示,下次会争取当校园记者。曾在GWZONE工作了一年的杨同学觉得在自己性格被动,不适合当记者,享受不到做新闻的乐趣,因此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更想向英语方面发展。

 

非新闻系同学说:应该加强深度报道

 新闻系外,别的同学又是怎样看待校园记者的呢?管理学院的黄同学说:“很感谢校园里的学生记者给我们带来的新、快、准的新闻,使我们在第一时间能够了解到学校各方面的动态。他们为了使我们学生能够了解应该了解的东西,不惜辛苦,奔波忙碌,牺牲了一部分宝贵的休息、学习时间,值得我们大家尊敬。希望校园里的学生记者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努力,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做一名出色的广外新闻记者,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

 

不过,有部分同学觉得,在各种大型活动中记者实际上拥有的是“特权”。“什么活动一开始就可以凑过去看个明白。像一些要票的活动,记者不用票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走进去,看完写个文章,说点东西就可以交差了。” 东语学院杨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同时还建议到,校园媒体的报道应该加强深度,也应该真正代表学生的声音,记者应该更多报道同学们关切的事情,同时体现广外特色。

 

老师们如是说:校园记者为校园文化作了贡献

在普老师的眼里,也许校园记者只是在采访的时候才出现的。不过,校园记者撑起来的学校媒体舞台,却是人人都可以感知。

 

基英学院黄蔷老师对记者说:“我觉得做校园记者的同学,如果今后有志于从事这方面工作,那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简历上写着任校新闻网记者两年的人肯定比简历上一片空白的人更受青睐。校报和新闻网我都有关注,通过一些评论文章,我感觉有些记者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正是他们的笔耕不倦,才能使我们了解到校园的新动态。他们确实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专业老师则说:勤于思考  更快进步

大部分接受采访的新闻系老师都表示,很欣赏校园记者对专业和工作的热情,并且认为做校园记者对学生很有好处,不但可以给自己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活跃思维和丰富校园生活,还可以创造和增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尤其是对于新闻系的学生而言,做校园记者能使之更深切地体会和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对专业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老师同时也认为作为校园记者也有其不尽人意之处。他们表示,工作有时会占用学生太多时间和精力,而对于不能很好协调工作和学习的学生,这样往往会导致本末倒置,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荒废。

 

负责执教新闻系和新闻辅修班的高红艳老师说:“我从作为校园记者的同学身上看到了两点弱势:第一就是他们对新闻的理论还没吃透,如新闻功能和新闻效果等;第二,捕抓新闻价值的能力不够好。”

 

老师说,很多同学在做新闻工作时很被动。“我觉得这种情况应该调整过来,同学要把自己的意识定位为‘我要为学校和学生服务’。另外,新闻并不独立,它是社会的一部分,同学不能把它理解得过于简单,不能为新闻而新闻,做新闻时要多方面的考虑――新闻影响和效果等等。而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应该好好听取老师的引导和勤于思考。”

 

策划:罗丹

 

组员:君成  刘丽斯      陈竞之  曾碧娜

   吴彦明  张由琼  蓝海平   

 

本期撰稿:刘丽斯     陈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