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辩者之风——记广外大首届院际辩论赛初赛的最佳辩手们(下篇)

文字:严姝 赵凯欣 朱颖玉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4-11-10 点击数: 分享至:

 第一届广外大的院际辩论赛即将进入白热化的半决赛阶段。长达一个月的辩论赛等待着产生最后胜利者的那一幕,但其实每场辩论赛都精彩纷呈,让我们领略到了辩论的魅力和辩手们的风采,接着我们“辩者之风”的上篇,我们向大家推出下篇,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辩手们的故事。

   

    经贸学院——江恭伟

 

心得回顾:

“从抽辩题到正式比赛有十一天的时间,因此我们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准备。我们的资料主要是通过三方面取得的:网上搜索、请教专家和查找书籍。在获得大量事例和概念之后,最重要的是进行逻辑的归纳和推理,构造起自身的理论体系。因为你能查到的东西对方也能查得到,但你想到的对方就未必能想到了。这是我参加新生杯后的体会。

 

‘模拟对方’也是准备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我们不仅建立自己的理论架构,也从对方的角度去建立他们的架构。因此无论他们的立论还是提问,都被我们想到了,每一点都能进行反驳,而且他们没想到的我们也想到了。

 

除了以上两点,我觉得最大的心得是团队合作精神在我们队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主要体现在我们的分工与协调上。在准备阶段,我们集中讨论,模拟对抗;在赛场上,控制好顺序是关键,问题应该由谁答、每人答几次都要考虑,这就需要我们的默契配合。在每次比赛中,我们追求的是团队合作而不是个人表现,展现的是队员的平均实力,因为如果对方发现我们的实力不平均,就会揪我们的漏洞。”

 

交流学院——马骋

 

 

心得回顾:

“辩手有很多种,儒辩型的、逻辑型的……而我是属于那种调侃型的,比较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设比喻,再将其显浅化的说出来,就像一把匕首,以四两拨千斤。有人说过:‘一把好匕首胜于一把剑’。但是凡事都应该有个度,不能一味的哗众取宠,取悦观众和裁判。而且一旦幽默过去,严肃起来也挺有威力的。

 

作为一个辩手,在辩论场上首先要镇定,不能紧张,因为一句话说错了就可能落得满盘皆输。这次比赛给我的感觉是我们的集体配合上存在缺陷,要赢不能靠个人主义,还是要靠整体。

 

尽管辩论场上风云突变、难以掌握,输赢不能说明什么,但这毕竟代表着学院的荣誉,而且是淘汰赛,因此每一场对我们来说都是决赛。我们一个星期以来每晚都讨论两三个小时,有时白天也组织讨论,甚至连睡觉也在想问题,很投入,也很辛苦。所以如果赛后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裁判,将是对我们辩论爱好者的热情和积极性的严重打击。再者,广外比较缺乏一种思辩氛围,开展辩论比赛无疑能起到一种促进作用,但现在还不很专业,不够成熟,人文气息的氛围还是要靠时间的慢慢积淀。”

 

政管学院——朱颖玉

 

赛后心得:

对一场输了的院际中文辩论赛来说,或许,“站着死亡”这个词用得太重了吧……

 

可是,我们这一支队伍从组队到出赛,有好多的不容易,很多的不轻松。对于失败的结果,我无话可说,然而我想,公布结果的那一刻,我们是昂着头站着“死亡”的。

 

一场辩论赛把我们几个兴趣和性格迥异,却都喜欢辩论的青年人聚到了一起,讨论的氛围是轻松而又激烈的。但大家心里却都刻下了深深的沉重——我们太需要这第一场的胜利了。深夜挑灯,斗室阔论,我们都经历过,但人员的换动和组织的疏漏,让我们迈着沉重脚步走过的路没能通向柳暗花明。这似乎给大家心中按奈不住的斗志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云,讨论中的欢声笑语吹不走大家眉头间的凝重。

 

我胆敢说,我们为了辩题耗尽了每一滴心智,但可怕的是,我们错失了培养一支辩论队团队精神的契机。我们各自独当一面,却失去了维护中心大厦的众志成城。我们输给了过重的压力,更败在了没有团队核心意识。

 

我胆敢说,我们中的每名队员都是优秀的辩手,可当我们拿着自己的武器冲向对手时,却已经忘记了身后共同的堡垒,这注定使我们失去从整体队伍中汲取能量从而得以爆发出的更大威力。

 

我很羞愧地说,回想起那场比赛,我还是有些心酸,做不到那份畅然,因为我喜欢辩论,因为我重视那场比赛,因为我知道,许多人为那场比赛付出了别人看不到的许许多多……

 

  只待来年春暖花开,走出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