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十年,几许变迁。1995年到2004年,“秋之声”从一个还不为人所熟悉的新名词到如今我校津津乐道的品牌活动。十年间,“秋之声”在成长,在成熟,在对甜蜜美好的大学时光的回忆里,在绕梁三日激情澎湃的歌声中,留下了它一路走来的足迹……
诞生篇———“秋之声”并不是“卡拉OK”
“关于‘秋之声’这个名称的确定,确实有一段故事。十几年前的一天,我们几个老师聚在团委办公室,讨论要举办一个歌唱比赛。因为当时是秋天,秋天象征着收获,这个歌唱比赛又是同学们用心歌唱生活,抒发自己的心声,把秋天的旋律,秋天的声音作为一个角度,于是由我推荐,经大家讨论决定,就把这个歌唱比赛取名为‘秋之声’了。”学生处处长林绍雄向我们介绍说。
从诞生之日起,在表演形式上,“秋之声”提倡的便是一种“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发展,它既有美声、民歌,也有流行、通俗,但它绝不是“卡拉OK”比赛,参赛歌曲必须昂扬向上。
成长篇———“秋之声”与选手共同成长
十年来,经过主办单位和参赛者双方的共同努力,秋之声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无论从形式上还是规则上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形式上,最早期的“秋之声”只有独唱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加入了合唱,因此评奖制度也相应地调整,独唱组和合唱组分别评奖。歌曲选材也由原来的爱国革命主题,越扩越宽,融入了许多广大学生喜欢的校园歌曲和民歌,再后来,结合我校的外语特色,英语歌曲也逐步登上舞台。而伴舞、伴奏、自弹自唱、乐队组合等也相继亮相。
宣传上,与早期凤毛麟角的参赛者相比,现在的“秋之声”已成为了广外影响力最大的品牌活动之一,并被评为了“十大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近年来,“秋之声”的参与面越来越广,从班到系,从系到院,从院到校,深入基层,层层筛选。这种选拔机制同时也是一种宣传手段,使得“秋之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知名度。
舞台效果上,演出场地从电影厅搬到了云山会堂,不但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而且在音响、灯光、布景上也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加之近年来多媒体的应用,更令舞台效果增色不少。
伴随着“秋之声”的成长,选手们也在比赛中成长起来,“校园十大歌手”的获得者参加省市的歌唱比赛也屡屡获奖。如麦苗的小组唱《I Swear》和独唱《My heart will go on》,钱红的《丹顶鹤》等都在全省大学生校园歌曲演唱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今年的“秋之声”,突破性地引入了考验选手对各类歌曲的熟悉程度和临场发挥的斗歌环节,联系南北两个校区,还开通了网上投票。为了响应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一定不能让大学生因为贫困而上不了学” 的号召,校团委学生会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服务”的理念,实施了以“秋之声”校园十大歌手决赛售票收入资助校园贫困学生的活动方案,为我校贫困学生筹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积极购买低价门票体现了同学们的爱心,“秋之声”也为这种有意义的捐助形式走出了第一步。
寄望篇———“秋之声”向更专业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十年的沉淀积累,十年的不断完善,赋予了“秋之声”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秋之声”丰富多样的形式被同学们所喜爱、所接受,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校学生的文化素质较高、演绎水平较高,并得到观众的认可。
那么随着演唱水平的提高,“秋之声”是否会向更专业、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呢?歌手在演绎歌曲的同时是否将需要具备更多的乐理常识和音乐修养呢?而随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否将会开展乐器演奏比赛、原创歌曲比赛等一系列的品牌活动呢?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