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出击,无懈可击”———这是交流学院在第五届校运会上的口号,同时也是交流学院一直努力的方向。近年来,交流学院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需要,培养了大批外语实践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文秘和新闻传播人才。交流学院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与独特的管理模式分不开,记者近日采访了交流学院院长於贤德教授,分享了於院长的成功管理经验。
於贤德教授,广东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广东省文艺心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的学术研究并出版了多部专著。2003年始担任交流学院院长。

把握特点 创新品牌
交流学院成立于1997年1月,至今已有好几年的历史。於院长说自己虽然是老教师了,但来到学校时间不长,在交流学院还是一个新兵,因此时常提醒自己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因为不同的历史和学科有它不同的发展方向,只有努力把自己融入到广外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去,才能真正担负起肩上的责任。因此,於院长认为要成功管理一个学院,首先要认真了解它的历史,只有深入把握学院的特点,才能明确认清前进方向。在广外这样一个学科特色鲜明、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的省属重点大学,要办好汉语言和新闻这两个在国内强手如林的传统专业,唯一的出路就在于创新,就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学校的外语优势,并结合汉语言和新闻的传统专业特点,走出一条与传统的中文、新闻专业不同的办学新路。於院长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涉外文秘、国际新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示出来,而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这方面的专门人才也就会有很大的需求量,所以交流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双语双优”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把外语作为重要的特色,并从专业的实际出发,采用“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既注重专业基础和技能,又注重英语水平,为国家输送与社会要求相吻合的人才。
“师资、科研、教风”三管齐下
於院长告诉记者,交流学院相对于其他学院来说,还很年轻,师资力量很不够雄厚,高职称的教师也不多,因此按照学校提出的“外引内强”人才培养的理念。尽最大努力积极引进人才例如教授、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积极鼓励现有教师在职进修,为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创造条件,尽快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和科研能力,更好的适应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科研方面,交流学院也从未松懈,他们从认真做好自选项目和校级科研项目出发,通过有组织的开展学术研究,锻炼队伍,凝聚力量,不断探索,争取尽快实现出成果、出人才的目的,尤其是在学术队伍建设上,争取通过2到3年的努力,实现每个学科方向都有学术带头人的目标,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交流学院很重视教风建设,他们通过经常性的领导听课、通航相互听课,通过学生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同学们对课堂教学的反应,并且和相关的任课教师积极沟通,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创建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同时,学院举办了很多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自由发展是基础 彼此宽容出合力
当谈到作为院长的最大的心得时,於院长笑着告诉记者:“宽容。我们的老师来自五湖四海,各有各的个性,而缘分让我们聚在一起,我觉得应该让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朝着我们的总体目标共同前进,而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各自的人生理念都应该得到自由发展,而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集体意志的生动有力的基础。宽容可以让我们更加团结,更有朝气,更具凝聚力。现在,学校正在进行南北校区的学科调整,学院发展处在关键时刻,这时更要在学习贯彻学校方针政策的同时做好老师的政治思想工作,努力协调好各方。我作为一名党员,年纪也不轻了,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好学院的发展工作,站好最好一班岗。”於院长认为院长与教师是统一的,他觉得他所做的工作都是为老师、学生服务。
在采访最后,於院长寄语大学生们,“四年决定四十年,大学四年是一个黄金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同学们务必在四年好好地充实自己,掌握真本领,为了实现‘双高两强’目标而加倍努力,只有自己在大学四年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本事,才能使自己在整个人生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