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动员大会召开以来,新学期的各项工作主题——“五项改革”迅速在全校师生中掀起一个研究、讨论的热潮,本网记者在采访中,收集到了一些比较富有代表性的看法,充分体现了大家对学校目前工作以及今后发展情况的关注,和一种强烈的主人翁的责任感。
仲伟合(英语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学校的“五项改革”是正视自身的发展情况、抓住机遇把广外向前推进的重要举措,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也是一个站在非常高的角度来规划的发展蓝图。英文学院的全体师生都十分支持这次的改革。一直在学术上居“龙头位置”的英文学院,为了在此次的改革中“先迈一步”,已着手制订了“十一五”规划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大教学科研的建设;实施“一个计划,三个工程”(科研振兴学院计划;精品课程培育工程、教学成果培育工程、人才培育工程),营造科研氛围,通过“内强外引”的手段打造一支优秀的的师资队伍。
金良成(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这一轮的改革可以说是在2001年改革的基础上深化而来的,是根据当前形势、我校自身发展需要以及高校发展规律而提出的,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现实意义在于改革是基于迎评后的新的平台新的方向背景下,解放师生思想,朝着从“教学型大学”到“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个目标前进。战略意义在于这将为我校在未来高等教育发展占领一个更高的位置。管理学院将会尽全力深入学习,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和学科发展定位、二级学院自身制度建设为今后的主要方向,凝聚师生促进改革。
詹文都(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学校关于深化五项改革的决定,非常好,非常及时。在前些年,我校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本科教学评估优秀、招生、就业形势喜人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取得很大成就的情况下,徐真华校长和学校党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提出了要用10-15年的时间把我校建设成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的确体现出我校的远见和气魄。经过分析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之间出现了以规模、质量、品牌、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激烈竞争,出现了规模追求大型化、质量追求高效化,品牌追求国际化的三大趋势。我们广外可谓前有中大、华工的标兵,后有一系列的追兵,面临很大的竞争力。
但是,在追求教学-研究型的大学过程中,我们有三大障碍:
1、部分干部、教师的思想尚未适应新的高等教育竞争形势,缺乏宽广的视野,甚至存在着小富则安的思想,缺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意识。
2、 现有的内部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适应追求以教学质量优化为目标的教学路子,无法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形势。
3、 学校的总体实力距教学-研究型的大学的目标差距大,体现在:a.学科综合实力不强; b.标志性成果少 ;c.“三高一低”人才数量不足; d.硕、博士点数量少;总体而言,教师队伍的科研成果和其他名牌大学有差距。
我认为,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实现观念、体制的创新,加倍努力,才能使广外大在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黄奎华(法学院02级学生):参照国内外大学的分类方法,一般可以把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4种类型,我们学校提出“五项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跨越式转变。“教学研究型大学” 的定位是什么?要求是什么?任务又是什么?只要理清这些问题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校花这么大力度进行改革了。在此五项改革内容中,最受社会公众关注的自然莫过于对14个学院正副院长的届中调整,我们引入竞争机制的做法深受媒体的好评,但是一切处于转型的事物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觉得我们提出五项重大改革后,更应该关注它如何得到合理实施和如何来解决实施过程中旁生的各种问题。
白蕴珊(交流学院02级学生):徐真华校长在深化改革动员大会的讲话中,发出了深化“五项改革”的信息,估计学生最关注的是“深化后勤社会化”一项,因为此改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起居生活。“后勤社会化”本是抱着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后勤的生存和师生的需求而开展,而任何大型的改革必须经历一个长远曲折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若彼此不能谅解,冤了学校,屈了学生,可能会令部分人对改革失去信心。学校在此时发出深化改革的信息,坚定信心,振奋人心。能否达到“服务质量升上去,服务成本降下来”的要求,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