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新学期第二周,通选课在南校区全面开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通选课让南校区学生们感到非常新鲜,各种新的课程让同学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助于充实课余生活。然而,同学们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例如,专业课加通选课使有的学生从早学到晚,五节课连堂,会不会太忙了?大一学生面对人生第一次选修课,何感何得?
记者采访了选修国际市场营销这门课程的同学,“有趣,生动!”“非常好!”是他们对第一节课的体会。他们都表示很喜欢这种学习的方式,原来以为很枯燥的课实际上很轻松。

而选修欧洲社会与文化课的两位同学告诉记者,在氛围轻松的课堂上,从兴趣出发能学到更多东西;如果仅从考试出发,就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会束缚老师讲课的纵深度。她们表示更希望主动接受自己喜欢的东西。

部分同学在实验楼上课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选了课,是不是选了课的同学都选上了自己喜欢的课呢?同学们选课的过程都顺利吗?英文学院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她成功选课后却发现新学期的课程有了变动,导致通选课程与专业课程冲突,最后只好放弃通选课。她说课程表的突然改动让她不知所措,担心以后课程挤在一起,学习会忙不过来。还有一些同学,由于种种原因,如预选时网络太繁忙导致选不上自己喜欢的课程,最后迫不得已选了自己毫不感兴趣的课等等。

对于同学们对通选课的种种疑问,南校区教务办的老师表示,今年是学分制实行的第一年,有关选课的各方面工作还有待完善,以后会扩充文、史、哲类等学科,这样学生的选择余地会更大。而今年同学选课的趋势与往年相似,实用型课程最受青睐,其中除英语课程外,选修法律基础课程的人数最多。另外,学校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以达到拓宽知识面,找到自己真正兴趣领域的目的。
董小麟副校长表示,在大一开设通选课,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大学城现时各种学习资源并不充裕,二是希望有助于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发现自己的兴趣,及早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开设通选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学生只学自己的专业课,知识面显然不够宽,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能了解更多知识,形成学科知识的交叉。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思维方式相碰撞,能激活思维,改善思维,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和办事的能力。
对于有的通选课人数偏多的问题,董副校长则表示,随着南校区的开发,学习资源会越来越充裕,学校会开出更多课,这样同学们就有更多学习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