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自我校党委为了顺应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时代潮流,把握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出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目标起,“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个词语已为广外师生员工众目所瞩。在我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本科教学应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服务于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 就此,记者日前采访了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陈建平。
围绕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近期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本科教学改革应突出什么?结合我校当前主要以教学型为特点的情况,陈建平认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近期应重点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和着力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三个关系:转变观念,任重道远
三个方面的关系即“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践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关系”、“传承优秀教学传统与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关系”。
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陈建平强调说,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永恒主题,我们首先要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观念。同时,我们还应当清楚认识到,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而科研工作是创新教学的原动力、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上水平的保障。因此,我们应当从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度去重新认识科学研究的价值和学科建设在学校的重要地位。
所谓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都注重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重,在教学领域里,比较强调研究性教学。我校过去作为一所教学型大学,一直比较注重实践性和技能性教学,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外语、外经贸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凸显培养外向型、应用性特色人才的需要。在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实践性和技能性的教学环节,强化我校培养涉外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我们应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因为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作为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应具备的特点;我们还应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通过开展研究性教学,开设研究性课程,创造研究性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研究性教学与学习氛围,培养高素质、有后劲的国际性通用型人才。
如何将传承优秀教学传统与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相结合,陈建平认为,我校在40年的办学过程中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良传统,如突出外语能力的强化,强调应用能力的养成,提倡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等,都是值得传承的优良传统;但我校过去单科性院校的发展历史,使学校在基础学科建设方面处于薄弱和滞后的状态,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夯实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点。我们应当通过发扬优秀的教学传统与加强基础性、研究性教学,培养既具有我校原有的涉外型、应用型人才特色,又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八项工作:相辅相成,面面互动
基于处理好以上三个方面关系的需要,陈建平认为近期我校教学工作应着力做好一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 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转变教育观念的大讨论,探讨在教学研究大学里应有什么样的本科教学,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应具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
2. 全面推行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和自主发展的教育平台;
3. 加强通识教育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 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 通过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等教辅单位通力合作,积极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和氛围;
7.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升年轻教师学历水平,建设一支教学与研究能力兼备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8. 建立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
1995年两校合并以来,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很好地实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初步形成了我校办学特色;2003年底我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成为一所优秀的涉外型多科性大学;2005年新春伊始,我校又站在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起跑线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历史性转折的“第三级跳跃”虽然仍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但其精彩将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