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至28日,由我校主办、中日多方协办的“2005年中日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举办。在本届研讨会上,中日文学界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全球地域化语境下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研究的新路径”的主题展开多方面的研讨交流。我校校长徐真华教授、日本驻广州领事馆渡边英雄总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对外友好协会副秘书长陈广海、我校副校长顾也力教授、暨南大学饶芃子教授以及东京大学小森阳一教授等中日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
出席研讨会的中日学者认为,本次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且规格甚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在会议期间共同探讨“全球地域化”语境下东亚文学研究的新课题、新方法,成果颇丰。
研讨会是中日两国友好的纽带
徐真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本次研讨会达到了一个交流与协作、融合与创新的境界。中日两国文学研究者交流,可以进一步推动中日两国语言文学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我校的学术品位,与我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结合起来。
渡边英雄(日本驻广州总领事):广外大日语系在中国南方地区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日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中日邦交已经30年,在新的环境下,举办这样一次学术研讨会不仅可以促进学术交流,更可以成为中日关系良好发展的又一块基石。
孟庆枢(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本次研讨会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中日两国处在多元的文化状态,既给两国的交流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近年来日本的文学批评值得中国文学批评界重视和思考。本次研讨会将促进中日友好,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
顾也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这次研讨会对我校的学科发展将起很大作用,尤其是日语专业的发展,对于申办省级名牌和博士点都是一种影响力的提升。这是一件对内对外都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作品的成功翻译有助其走向世界
王宁(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外语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它实现了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转化。“五四”以来,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起了的巨大影响。然而,中国文学作品经过翻译进入西方文学殿堂的数量却寥寥无几,中国文化在西方乃至世界上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张继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在日本诗歌翻译中,可以从诗歌的形式、意境、语言和韵律几部分着眼。和谐的韵律可以产生音乐性的审美效果,给人以舒适、愉快的感觉;诗的翻译要有诗的意境,有读者心理产生想象,联想之境,并让读者有充分的想象空间。译者应当与原作竞赛,再创造出胜过原作的译文来。
中日文学研究应互相借鉴
大桥毅彦(日本关西学院教授):亚太战争时期的上海文学被普遍认为是日本的文化侵略和中国反抗的历史缩影,但同时也呈现出多样性文化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势态。这些作品在特定的时期、由于政治等原因被人为地扭曲,但是它们的内在价值终将被后人重新认识。
谢志宇(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日本作家安部公房和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相隔仅三十年左右,但无论是小说主题,还是表现技巧都有了相当的差异。两者之间的种种差异折射出战后日本文学的变迁及其特征,可以说是日本现代文学朝着后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张龙妹(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我们应该抛开成见,将文学研究定位在对作品本身的解读上。譬如《源氏物语》的主题为女性奋斗史,而《长恨歌》的主题为“惩尤物,窒阶乱,垂于将来”,虽然二者主题迥异,但《源》(桐壶)卷中有六处对《长》的具体语句的进行引用,可见它们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