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校友诗人柏桦:三个时代三种现代性诗歌写作

文字:文字 王颖阳 图片:冯伟鑫 编辑:宾锐光 发布时间:2016-04-09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现代性对诗歌写作有什么影响?4月9日下午,2016年花地文学榜年度诗歌获得者、当代著名诗人、诗论家、我校校友柏桦于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开展诗歌讲座,同时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讲座伊始,柏桦简要阐述了现代性的含义,随后他结合自己的诗歌阅读经验和创作经验,探讨了五四时代、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的三种现代性以及三个阶段的中国文学,特别探讨了诗歌写作的状况。

柏烨谈诗歌

他认为,“五四时代”的现代性可看做是文化现代性。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新诗也相应地讲究说理与启蒙。以郭沫若的《天狗》、《凤凰涅槃》为代表的一批诗歌中较多地涉及民主,但诗歌中谈及科学的成分比较少,胡适的《一念》将人的思想与天文学、科学、光学相联系,是关于诗歌智慧性的有益尝试。

“毛泽东时代”的现代性主要通过政治的形式呈现出来。那年代中国迫切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时代氛围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毛泽东的诗句“唤起工农千百万”、“青山着意化为桥”可直观地看出。而毛泽东诗歌及其语录中富有辩证色彩的句子,对北岛、食指、顾城等朦胧派诗人的句法运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邓小平时代”的现代性则主要以经济的形式呈现。这一时期的诗歌回归平凡。韩东的《大雁塔》消解了英雄与崇拜,书写平常人的世俗化生活。但诗歌写作中仍保持自晚清以来对西方的崇拜,西川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便是诗人年轻时期仰望西方的体现。

柏桦教授以师长的口吻,多方举例、深入浅出、适时总结,启发同学们对于诗歌的思考。互动环节同学们争先提问,与柏桦教授共同探讨诗歌与文学,现场气氛活跃。中文学院教授伍方斐对讲座进行学术点评,同时就讲座内容提出一些富有新意的见解,丰富延伸了讲座内容。

我校副校长方凡泉,科研处处长、中文学院院长陈彦辉,羊城晚报社副刊编辑部副主任邓琼,东莞观音山国际森林公园管委会主任陈景玉等出席讲座。讲座由陈彦辉主持,方凡泉首先为柏桦颁发客座教授聘任证书。陈景玉代表主办方致辞。讲座后,柏桦向母校慷慨捐赠个人著作二十余本,我校图书馆馆长孔晓明代表我校接受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