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4月8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我校联合主办、《城市观察》杂志社和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承办的第二届“城市观察”圆桌会议在我校召开。会议围绕“科学治理·城市发展新思路”为中心,结合去年十二月中央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时指出的“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之路”的重要思想,聚焦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探索城市治理新思路、新方法。
大会邀请了广州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平欣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大都市治理中心主任唐亚林,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王珺,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广州创意经济促进会执行会长代旭,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阳阳副总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董小麟教授、符淼教授等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先后就城市治理新思路的路径探索进行会议演讲。广州市委宣传部巡视员叶敏,广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张跃国,广州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李文新,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专职副主席谭晓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副校长阳爱民等有关部门领导嘉宾、省市有关高校代表、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代表、主办方代表等100余人出席了会议。上午的会议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曾伟玉主席主持。
会议现场
曾伟玉主持
首先,我校校长仲伟合致辞。他表示,在广州市社科联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围绕广州市城市经济发展积极开展研究、建言献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这样良好的合作基础下,我校于2015年10月与广州市社科联联合发起了首届“城市观察”圆桌会议,会议成果受到时任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的大力肯定,并指示下一步可以相对聚焦若干重要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次会议将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核心思想,聚焦重要问题,共同探讨城市治理新思路、新方式,为新时期广东发展继续建言献策。
仲伟合致辞
平欣光长期在广州市经贸、工业等部门任职,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以“城市新发展的思考——跨界,协同,关联,融合”为主题,结合自身学习习近平主席有关城市发展的重要讲话的体会,强调广州应重视跨界合作,与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与泛珠三角地区关联发展,实现国家赋予广州的责任:建设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使广州的发展在全世界整合资源也服务于全世界。平欣光阐释了都市农业、国际会展与采购中心、关联发展集聚经济、交通枢纽综合体、“智慧停车”互联网与共享经济、社区服务综合体等城市新发展理念,为广州市城市建设梳理了一条全方位的发展思路。
毛寿龙题为“科学治理:城市治理的理论模型与演进逻辑”的演讲,主要从理论角度分析城市科学治理,他提供了两种历史上的城市模型城市治理的变化逻辑,并特别提到当今城市治理中的一个负面典型——会展城市。最后毛寿龙总结,城市治理模式的重点有三个:一是加强自主治理,二是财政和公共服务结构优化,三是推进行政管理一体化。他建议汲取传统治理智慧的精华促成理想化的“群天下”社会。
主讲嘉宾发言(左上:平欣,右上:毛寿龙,左下:王珺,右下:代旭)
王珺针对“广州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关键在哪里?”的话题,以“上下九”停车问题为例阐明聚散能力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并指出广州急需通过提高城市的流动性来释放其产业存量优势。广州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关键就在于提升聚散能力以及提高城市流动性。
代旭从产业视角出发,通过社会上“高雅文化活动因价格使群众望而却步”和“盛行通俗文化对公共环境的影响”两个问题指出,如何使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同时在民众的生活中发展,是如今城市更新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代旭详细介绍了兰州市七里河建设项目的具体内容,为广州进行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唐亚林将大城市治理范式内涵总结成了“四个共有”:共有基础、共有规则、共有绩效、共有知识体。而中国大都市治理范式的特征则是“三新”:基于共享的统筹治理新模式;基于ICT的智慧型治理新形态;政府主导下的多中心治理新机制。他呼吁:“首先要让人们有进入城市的权利,其次是享受福利的权利,最后才应该考虑城市成分多元化”。
下午的“城市观察”圆桌会议由我校副校长阳爱民、科研处处长陈彦辉主持。
阳爱民主持会议
李惠武演讲主题是:“以‘现代’为目标,以‘创新’为灵魂,建设我们美好城市”。他分析,加速中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不少缺陷主要来源于六方面:城市形象偏轻、产业结构太重、文化实力不强、人口压力大、类比目标模糊和自我感觉良好。对此,他认为城市不仅需要区域的带动功能、自身的创造能力以及居民的幸福感受三大基本素质,还需肩负提升规划能力、提升发展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六个重要任务。此外,一个创新型城市,还要具备“改革创新、城市品牌、善政均等、民主法治、城乡统筹”五种意识和“制定发展战略、选准产业发展方向、有效管治社会、化解各种风险、用心工作耕耘”五种能力。
吴阳阳以“数字成就梦想,网络改变生活,智慧城市建设正当时”为汇报主题展开演讲。她以新加坡10年发展变化为例,建议我国城市建设向“智慧城市”方向发展。她从数字政务、数字产业、数字民生三个角度来归纳建设“智慧城市”的要点,并强调:“数字才能成就梦想”,有了数字化,我们可以全方位检测城市的运营管理系统、实现窗口向电子化服务的转变、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医疗效率等等。此外,我们还需建设好通信、互联、物联三张网。她最后总结到,建设智慧城市必然会遇到挑战,但要相信汇集大成、方成智慧,科技能让城市更加智慧。
围绕城市环境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教授符淼做了题为“环境污染边际损害值的介绍和基于此方法的产业战略选择”的主题演讲。他从多个方面详细生动地向与会人员阐释“环境污染物边际损害值”这一专业名词,并通过从污染物边际损害值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以及总结分析全国和广东省的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差异,对产业战略选择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重点控制交通污染;重视居民生活污染;发展高科技和低排放的行业和第三产业,控制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重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在做产业规划和上新项目时采用“边际损害法”评估环境污染成本。
主讲嘉宾发言(左上:唐亚林,右上:李惠武,左下:吴阳阳,右下:符淼)
董小麟结合他的获奖论文《“城市病”的治理与市民主体》谈到:“城市病”的蔓延加重,引起了政府的大力重视,但城市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更要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城市文明首先是人的文明,城市发展不仅为了人,更要依靠人;城市在发展中产生的城市病治理必须依靠提升市民素质来完成治理。”他强调在城市治理中加强培育市民的主体意识:提升城市治理中市民的参与度和话语权;确立“城市是一所大学”的理念,发挥城市对市民的教育功能;把市民教育更好地纳入国民教育;强化中等收入阶层市民主体的培育;城市文化应成为凝聚市民精神的基础等。
丁焕峰、叶林作为基地代表各自发表了心得体会。丁焕峰认为,城市聚集着大量的创新资源和高素质人才,是一个创新的发动机;城市吸引高素质的居民,提高了城市品位和城市竞争力,因此,城市成为了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他还针对城镇化问题,提出了协调好城市与农村关系的建议。叶林则围绕“创新”和“协调”两个关键词提出了建立“绿色、开放、共享”的城市的号召。“创新”需要做到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协调”则要落实空间协调以及治理主体方面的协调,“广州要把自己的城市治理放在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层面上,以都市圈的形态进行治理”,叶林如是说。他认为,城市治理需要企业、专家学者、社会人士、基层主体等多方共同参与。
应征论文颁奖
最后,会议对针对本次“城市观察”圆桌会议发起的应征论文的获奖者进行颁奖。董小麟获得一等奖,广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郭艳华和佟宇竞凭借他们共同合作的成果《新型城市化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广州市社科院副研究员魏颖凭借其作品《对于广州宜居商业发展的思考》获得二等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崔艳红、首都社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江松、广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阮小波和研究员周晓津分别获得三等奖。
英文报道:Second “City Observing” Round Table Focused On New Ideas of Ci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