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人如是说。
我们的故事,从脚下展开……
七月十七日晨九时正。双窖的印记还在脑海中鲜活地闪现,我们总队三人——韦涛、少敏和我又坐上了开往春湾的班车。在春湾小镇简陋的候车室逗留15分钟,还没来得及欣赏“小桂林”如诗如画的风情,我们又一刻不停地向石望中学进发。一小时后,我们已经踏在石望的土地上。

破旧的农舍
“穷不读书,难致富;富不读书,难长久。”在阳春的乡镇里,这种标语随处可见,石望也不例外。“读书致富”的观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广大阳春乡民的心头。但是经济的落后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阳春的教育,还需要多少人的辛苦努力,才会见到曙光?怀着这样的思绪,在七月的烈日下,我眯着眼,打量着石望小镇鲜有人迹的街道和两旁毫无生气的商铺,胸口痛楚而沉重……
跟在一位赶牛的乡农的身后,我们三人无言地向前走去。刺目的阳光下,牛尾巴在我面前一晃一晃。万籁俱静。
将近二十分钟后,石望中学的校门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不必说空旷荒芜的操场,不必说一排破旧低矮的校舍,不必说设施简陋的教学大楼……这些景象,于我来说已经不再陌生。最初的看到时的惊异和震撼,此刻已经被无奈的叹息所替代。

石望中学大门

简陋的教学大楼

破旧的桌椅
循着朗朗读书声,我们找到了石望中学分队队长杨晓媚。晓媚这时正在上课。我端着DC,静静地靠在门边,听着晓媚略带沙哑却依旧响彻教室的嗓音、看着黑板上密密麻麻排列的板书、捕捉着课上孩子那抬起的小小脸蛋上渴望的神态……那一瞬间,我看到有种叫“希望”的情愫,从孩子们乌黑发亮的瞳仁里流转而出。

上课中的晓媚

认真听课的学生们
伴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晓媚快步走入我们休息的临时办公室。这个“办公室”,原来竟是石望中学老师的小宿舍。因为这里有全校唯一的一台可接通网络的电脑,经过协商,这里被改成队员们的临时办公点。
说起队里情况,晓媚语气中透着一丝的无奈。原定石望分队共有11人下乡,谁料在出发之前有三名同学因故退出,现在的成员只有一男七女,他们自己戏称为“七星伴月”。身为队里的唯一男生,周兴同学肩负起了照顾我们女同胞的任务。不但如此,患重感冒的他还坚持带病教学。看着讲台上周兴举止自若的神情,谁又知道他是凭着怎样的毅力克服了病痛而站在学生面前的?

周兴同学带病上课
晓媚还提到,由于网络不便,又不好意思经常占用教师宿舍,他们只好晚上到学生家中上网查资料、打稿件,经常要忙到深夜一点多才回去就寝。看着队长眼睛周围淡淡的黑影和她眼中布满的血丝,我的心不禁一阵促动,哪个下乡队伍不是这样走过的?
末了,我们去参观队员们位于校外的宿舍。那里的条件极为艰苦。里面的设施简陋且不说,还经常被不知名的昆虫袭击……

队员宿舍

看,我们的队员多投入
尽管困难超出了当初的想象,晓媚依然紧咬牙关扛了下来。队长是一队之魂,是顶梁之柱。我相信晓媚很清楚,要是自己放弃了,崩溃的不只是自己,整个队伍也会因此而涣散。望着晓媚在烈日下纤弱的背影,我领会到了什么是刚毅与顽强。
“人总需要勇敢生存,我还是重新许愿……”
把《十年》里,这句经典的歌词献给晓媚、献给石望中学分队的队员们。
世界上本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心里点燃一盏勇气的明灯,许下一个不灭的愿望——你会看到,路,本来就在我们脚下。
后记:
七月二十一日晚,随着石望中学告别晚会的结束,石望分队的教学任务已如期顺利完成。
他们将继续留在石望镇政府进行调研工作,直至二十四日与大队会合共同起程回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