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教学 ·模式篇】
外语与专业深度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强化外语与其他专业的相互融合,形成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是促使外语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涉外经济、管理、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是提高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致力于优化“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外语+外语”三种类型。
“外语+专业”模式:培养通用语种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2016年11月25日,我校商务英语学院的学子登上“外研社杯”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总决赛的冠军宝座。此次大赛主题为“全球竞争,中国智慧” (East Meets West),要求学子选择一家本土企业作为调研对象,结合商务知识,为企业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本土企业如何利用东方思维与智慧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与外国企业较量并脱颖而出,并以英语呈现讲介内容。所以,除很高的英语讲介水平外,比赛要求选手具备丰富的商务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出色的调研和报告撰写能力以及跨文化思维和交际能力。我校学子获得冠军,是我校在探索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一次很好证明。
我校代表队获“外研社杯”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冠军
我校的通用语种专业除强调第一专业的语言基础学习外,还通过开设专业方向、辅修等形式学习第二专业的课程模块,实现“外语+专业”能力的培养。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采取大类培养方式,强化英语基础能力,从大三开始分设专业方向。像英文学院的英语专业,开设了文化与传播、国际会展与旅游、语言学、语言信息管理等方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娴熟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时掌握多方面专业知识,能胜任外交、外经贸、国际文化和科技交流、教育、信息产业、国际会展与旅游等工作的复合型国际通用人才。而亲身体验这种模式的广外师生深有体会。
“语言是打开文化的大门,先学语言有利于加深对某个方向的研究”,一位学习“英语文化与传播”的大四学生说:“我们大一大二主要是强化英语基础能力,大三开始利用语言学习西方文文化,例如传媒、公关、电影等等,这些知识不仅有趣,而且对于打算工作的人来说非常实用。”同时他也修读了我校的会计专业,他认为“外语+专业”的模式让他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也让他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我校教师高翔表示,“外语+专业”的模式相当好,“大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象牙塔内,要多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外语搭配上真正专业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拓宽视野,对学生的就业以及知识体系的培养相当有用。”
“专业+外语”:提升非外语专业学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二种,“专业加外语”模式是主要针对非外语专业学生而设立的,涵盖了专业教学和外语教学的融合、引入国际化课程、强化学生境外学习经历、强化师资国际化背景等方面。像我校新闻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学子柳雅婧,三次跟随广东艺术团赴美国中西部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和印第安纳州进行“欢乐春节”演出。因为出色的中英双语主持能力,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特向我校发来感谢信致谢。
我校学子柳雅婧双语主持演出
“虽然我并非英专学生,但我发现我们在专业学习中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它就是我们学习专业的一门重要工具。”在采访时,朱同学如是说。她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每天都必须与各种管理学知识打交道,但她没有放下英语的学习,“我本身就很享受英语,我觉得不管是英语课也好,或者是专业课全英教学也罢,我都能从中提高自己的外语实践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我认为,这对每一个非语言专业的学生在国内外就业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优势。”当采访到朱同学对这种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相融合的看法时,她深有感触。
我校的非外语类专业,在保证第一专业学习的同时,也会通过强化大学英语教学、实施全英双语教学和辅修等形式,强化对学生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加强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我校的大部分非外语类专业的大学英语学分为24学分,同时还形成了突出培养学生说、写、译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施“分级教学、分类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包括综合英语、影视与新闻视听说、文化与翻译、专门用途英语(ESP)四个模块)。
除了以上形式外,我校的主辅修制允许非语言专业修读文学学士学位,例如商务英语、英语。据统计,目前,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新闻、广告等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实施全英双语教学,商务管理专业实施全英教学的专业课程接近100%。种种机会,都给学子们拓宽了专业之外的语言道路。
“专业+外语”的模式成效显著, “我很自豪,虽然我也有同学在别的高校和我学的是同一门专业,但我的英语在学校的培养下远比他们的好。”朱同学笑着说。
“外语+外语”——培养复语型人才
“外语+外语”的培养模式即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所培养的人才除母语之外,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语,具有跨文化多外语交流能力。在英语类专业及部分通用语种专业学生中实施“主修专业外语+第二外语”的模式,对于小语种专业的同学则要求必须辅修英语。如朝鲜语专业,须辅修英语,要求学生参加全国高校朝鲜语专业八级考试和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并取得成绩报告单;越南语和阿拉伯语等小语种专业,同样要求副修英语,且英语水平须通过大学英语六级。
我校学子获大学英语演讲比赛特等奖
为保证复语的学校效果,让学生毕业后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都可以作为工作语言来使用,我校采取与传统的第二外语学习不同的教学计划,增加了第二外语的学时和学分。像西语学子杨家玮,攻读的第一专业是法语,但是的英语并没有放松。2016年12月,他凭借出色的英语演讲能力,一举夺得第七届全国外语院校大学外语教学协作会暨大学英语演讲比赛特等奖。
在采访中,来自商英学院辅修日语的蔡同学现身说法:“课堂氛围不错,同学大都认真听讲,努力在吸收知识,教材难度适中,课程设置合理,老师们水平都很高。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基本就可以兼顾本专业和辅修。”
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比起仅仅熟知一门外语的应聘者,招聘单位和研究机构往往更为青睐掌握多门语言的复语型人才。我校当前大力推行这一模式,着力构建学生多学科、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的需要。
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专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成效显著。毕业生广泛就职于具有国际化发展需求的各行业单位,且多从事外语、外贸等“涉外”行业或岗位。在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35%本科生到国家安全部、外交部、商务部、农业部等党政机关任职,29.09%本科生到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就业。另有相当比例(2015届占就业本科毕业生总人数16.87%)的毕业生就业于沃尔玛、三星C&T公司、本田汽车、四大国有银行、家乐福、花旗银行、联合利华、思科公司和普利司通等世界500强企业。
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我校逐渐形成了目前较为系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先后获得教育部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广东省国际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学分制改革为核心的广东省高校自主办学综合改革试点等项目。我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和模式在“国际友城大学校长论坛”“世界名校校长论坛”“亚洲大学校长论坛”,以及全国财经院校年会、外语院校协作组年会、广东省教学工作会议等国内外高层次研讨会或交流会中做过经验介绍,得到兄弟院校和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