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思政专访】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思政工作国际化信息化实践化

文字:王豪菁 蔡妙妙 陈丹蕙 通讯员:戴国宁 图片:蔡妙妙 潘宣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王豪菁 发布时间:2017-05-22 点击数: 分享至:

● 2014年获 “广东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荣誉称号

● 工作方向和目标:“国际化”“信息化”“实践化”

 

思政领航路

——学院党委书记专访

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重要职责和使命,是我校思政工作的主阵地。近年来,围绕深化我校学生思政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完备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设置,创新教育理念与做法,取得了积极成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卢海清近日接受新闻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学院将继续沿着“国际化”“信息化”“实践化”的方向和目标扎实推进学校思政工作。

卢海清接受新闻社记者专访

做全校2万多名学生的思想导航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开设的课程覆盖到全校共2万多名学生。”卢海清指出马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据介绍,目前马院拥有31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多数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学术背景和功底扎实。2010年和2013年学院被先后授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课程设置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学院特色教学方法,开设了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门主干课程,以及形式与政策、社会实践总共6门课程。

卢海清指出,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课程的基础,“通过这些课程,力求学生和党、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为党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课程内容也涉及到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比如如何看待竞争问题、如何看待经济利益等。“学生能够从这些课程获得更多理解和感悟,从而正确看待社会发展,更客观正确地辩分析客观事物。”卢海清强调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未来道路导航作用。

特色思政教育课程活动走进学生心灵

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特色、利用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课堂教育和校园活动之中,卢海清对此“如数家珍”。“比如‘名师大讲坛’,我们会定期邀请一些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讲授思政课,进行视频同步直播,让更多学生共享名师高水平授课。”

“思政第一课”系列同样也备受同学们的欢迎。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每个学期为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校思政课程的重要特色和品牌活动。

马院在专业课课程的主渠道跟第二课堂结合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生DV剧大赛”就是由校团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素养协会一同承办,和素质拓展协会协办的一项贯穿第二课堂的特色活动,已成为学校重要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一。卢海清介绍说:“这个比赛鼓励同学们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视频呈现,展现广外学生对时代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马院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有效地扎根于广大学生的脑海之中,取得了积极成效,还在2014年底获得了“广东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的称号。

推进思政工作“国际化”“信息化”和“实践化”

学院下一步的思政工作如何发展?卢海清指出,“国际化”“信息化”和“实践化”三化是未来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卢海清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是中西结合的思想成果。“‘国际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中西比较,分析优劣,理清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如今中国高速发展,更需要广外学子怀有国际视野,拥有理论自信。”他还谈到,为加强教学效果,学院正在编纂关于国际化比较的辅助教材,预计将于今年完成。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张PPT”的传统授课模式逐渐满足不了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卢海清指出,目前马院正在推进思政工作“信息化”,筹划和网络科技公司合作,把网络技术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互联网教学、人机对话、成绩考核等,更新思政课堂授课方式的灵活度,使得学生更容易吸收思政课堂的知识。

卢海清还认为,理论需要在实践得到验证。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观察社会,发现社会矛盾,正确理解社会现状。除了积极和黄埔军校等各大实践点开展合作,马院目前正在推广社会实践导师制,加大“实践化”力度。学生自大一入学开始便有老师一对一辅导。导师主要对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理论指导,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点亮理想灯

——思政工作特色项目、优秀人物展示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思政教育形式多样,不同的老师具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学院里活泼开展;思政教育理论研究深入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教学名师——教学科研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思政课教学科研名师。谢迪斌教授长期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市厅级等各类课题和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郑亚伟副教授重视教书育人的辩证统一。他认为,作为一个高校老师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整个教学工作中要把立德树人贯彻于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朱月白副教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发问思考。她认为,课堂不是为了去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应该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欧阳秋群副教授擅长结合课程特点与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授课,注重建立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林绍雄讲师认为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课堂上他常以个人经历启发学生树立人生目标。韩娟美副教授发起人生DV剧大赛,展现大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大学生看待社会现象的视角,拓展学生思考人生的途径。

谢迪斌、郑亚伟、朱月白、欧阳秋群、林绍雄、韩娟美

 

人生DV剧大赛——打造生动第二课堂和特色品牌思政活动

人生DV剧大赛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第二课堂和特色品牌活动,通过展现大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和大学生看待社会现象的视角,拓展学生思考人生的途径。人生DV剧大赛自2013年开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即将迎来第五届比赛。随着参与人数的逐年增加和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大赛从每年一次举办一次发展为每学期举办一次,并且有望将这个校级比赛提升为市级、省级或以上的大型比赛。在历届的比赛中,经过老师评委和的学生评委专业指导与评审,参赛作品历经初赛、复赛和决赛的层层筛选,几年来累积了不少优秀作品。这些优秀的获奖作品也将作为思修课堂的生动教学素材充分利用。由于作品内容形式有趣新颖,又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与好评。

第四届人生DV剧

 

广东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示范点——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014年12月,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广东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示范点。近年来,我校党委积极探索创新载体和模式,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特色,精心打造理论育人、文化育人、榜样育人、实践育人四大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课堂教育和校园活动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有效地扎根于广大师生的脑海之中。取得了积极成效。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成效显著。学院申报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系列活动”荣获2014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广东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

 

激扬青春梦

——优秀学子故事

杜雯——做学生的思想引航员

2010年,杜雯怀揣着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的理想,踏入了广外的校门,开启了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两年的研究生生活。2012年6月,她留校担任艺术学院的辅导员。

杜雯

工作上,她用开朗乐观的性格和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感染、关爱学生,曾3次获军训“优秀指导员”称号,连续两年获评校级"优秀辅导员"称号。她力争做好学生的引航员,利用自己的“外语+思政”专业背景,以“塑造品格、引领方向、陪伴成长”为工作主线,当好学生的“三师”(心理疏导师、职业指导师和团学指导老师)。担任学院团委书记3年期间,团学在其指导下获集体荣誉若干,她本人获奖9项,其中省级2项。

2016年,她再次起航,考取了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博士,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吴紫莹——做专业的高校思政工作者

2015年,吴紫莹从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成为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一名辅导员。专业的学习为她从事学生思政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吴紫莹

在我校学习期间,吴紫莹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大忙人。她学习优秀,实践丰富,曾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邓永豪研究生单项奖学金(社会实践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届“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如今,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她善于开展学生思政工作,利用学校特色的周点名会,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利用学校书院制建设的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教育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关心身边事,关注国家的发展,勤奋敬业,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