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理解当代中国”年度大会推进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文字:西语学院 图片:西语学院 编辑:宾锐光 张甜甜 发布时间:2025-11-27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11月26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理解当代中国·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研讨会暨全国“理解当代中国”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年会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院校的七十余位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学骨干汇聚广州,共探“理解当代中国”课程建设深化路径,共议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略。

合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励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林汉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周朝虹副编审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杨励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广外积极拥抱数智时代,依托“外语+”与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纸质与数字教材和慕课、知识图谱等数智课程为抓手,打造多语种舆情调研和国际传播师生团队,讲好中国故事和湾区故事。广外愿与全国一起共筑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高地,为新时期的育人工作贡献广外智慧和力量。

杨励致辞

孙有中教授在致辞中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校6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高度肯定了广外“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和深厚传统。他指出,广外在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进程中,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他强调,面向未来,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要坚守“立根铸魂”的根本立场、构建“跨科融合”的培养范式、践行“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

孙有中致辞

陈林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世界百年变局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广东外语院校积极推动"外语+"培养模式,促进跨学科融合与课程思政,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型人才。希望本次会议能探讨借助智能技术构建教育共同体,优化学科、传播与育人的互动机制。

陈林汉致辞

周朝虹副编审在致辞中提到,外研社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持续完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体系;搭建数字教育平台,研发数字教材,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依托系统化培训与高水平赛事,每年服务超百万师生成长。她表示,外研社将继续携手全国外语界同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数智技术为路径,共同推进“三进”工作迈向新台阶。

周朝虹致辞

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以“‘三进’工作回顾与前瞻”为题,充分肯定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建设三年多的成效,并通过对部分高校学生课程作业与大赛获奖作品的案例分析,提出要基于亲身体验、文献研究和实践调研讲好中国故事,要推进数字赋能,加强产出导向,讲有理论、有事实、有情感、有受众的中国故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国际传播中心总编辑赵杨以“国际传播媒体跨文化传播能力面临的多样化挑战”为题,深刻阐述了国际传播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多维挑战,指出其本质是负载了文明的各自形态符号的跨文化传播与沟通,表示媒体必须从传统报道者转型为善用境外平台的跨文化叙事者,既能以柔性方式讲述承载历史文化的中国故事,又能统筹服务国家战略与微观出海需求,同时适应Z世代传播特性。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志清以“跨文化阐释与叙事建构:论外语教师的国家形象传播职责”为题,立足于国家“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要求,结合外语专业的特色,并根据自己五十余年从事外语教学和对外宣传的亲身体会,总结出外语人如何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讲明白,让世界听得懂、传得开、记得住的原则与方法。南京大学刘健副教授基于产出导向法对《理解当代中国:德语读写课程》进行了系统性重构,其核心教学理念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当代中国的话语逻辑,并有效提升其使用德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综合能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尚雪娇副教授以“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以“学”为中心的《理解当代中国:葡萄牙语读写教程》课程设计探索”为题,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葡萄牙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数字化创新和个性化学习路径,推动“理解当代中国”教学资源的发展,满足学习者对高效学习的需求。

主旨报告环节

大会发布“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数字教材使用与研究专项课题。该课题紧密对接国家“三进”工作要求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重点探索“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数字教材在课程思政建设、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旨在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和“三进”工作深入推进提供坚实支撑。

大会发布“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数字教材使用与研究专项课题

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敏子副教授、吕继群副教授和张志智副教授分别开展了《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理解当代中国:汉法翻译教程》和《理解当代中国:西班牙语演讲教程》公开课。课后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金利民教授组织与会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参会老师们表示,本次公开课环节精彩纷呈,3位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创新性使用,依托虚拟课室、AI工具等展示了“数智赋能”与“学生中心”相融合的创新实践,创造了以技术为辅、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范式。

公开课现场

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韩语10个语种的14个虚拟教研室负责人与核心成员齐聚一堂,共同召开了全国“理解当代中国”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年会。在过去一年中,各语种虚拟教研室普遍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区域协同的研讨模式,积极推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赛教结合机制。值得关注的是,“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教学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青年教师加入其中,为课程建设注入新生活力。在专家团队指导下,各学科打造的特色课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部分课堂不仅创新性地引入学生参与互动,更通过开展开放课堂、线上跨国公开课,共享教研经验,促进课程教学与国际传播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各虚拟教研室积极推动跨校、跨语种、跨学科的深度合作,并充分运用AI技术实现数智赋能,通过系统化布局数字教材、智慧课程与知识图谱,构建起面向未来的新型教学体系,为外语教育创新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会议现场

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肯定虚拟教研室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勉励各位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保持使命感、责任感与机遇感,以更大的格局与担当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向纵深发展,并对今后的“三进”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一是深化“三进”工作,推动外语类专业深层次改革;二是协同共建教学资源,推动课程质量全面提升;三是加强教研室组织建设,提高教研室辐射效应。

本次会议探讨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达成了深化数智技术与外语教育结合、培养国际传播能力人才的共识,对进一步推进新文科建设,深化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校教务部、国际交流合作部、英文学院、东南亚学院、日语学院、亚非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等单位也参加了此次会议。